正文 第2章 日常保健篇(1)(1 / 3)

日常保健,就是要積極並且主動主動把保健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麵。作息時間的規範,衣食住行的調整等,必須符合人體生理特點、自然和社會規律,才能給農民朋友的健康帶來更多益處。農民朋友隻要把保健意識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掌握正確方法,就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同時,日常保健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生活習慣

起居有時,安臥有方

起居有時,安臥有方是健康長壽的基本條件。從我國古代起就這樣的說法——“起居有常”,“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這就是把生活起居養生看作是人的長壽原因之一。農民朋友如果不分晝夜地勞作,那麼想做到“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很不現實了。

起居無常不利於養生,嚴重損害人體家健康。如果農民朋友在現實生活中不注意起居的規律性,就會影響到五髒六腑的各項生理功能,從而破壞人體內各種生理活動的平衡機製,會導致疾病纏身,加速身體的衰老速度,嚴重者還會導致死亡。所以農民朋友平時要多注意生活起居養生中的起居有常、安臥有方。

——起居有時

起居有時是指日常作息的時間規律性。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陽氣消長的規律及人體的生理常規,其中最重要的是晝夜節律。如果不注意睡眠的規律性,今天精力充沛就不停地勞作,明天體力透支,精神不濟就睡個昏天暗地,這樣人體的生物鍾會遭到嚴重破壞,就會引起早衰和損壽。古代養生家認為,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因此,春季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夏季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成秀”;秋季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冬季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起居養生有著很重要的的養生意義,它不僅可以增強農民朋友的適應性,還可以保養神氣。神氣是人體生活的總和,如果神氣出現異常,人體髒腑功能就會出現異常,氣血也會運行不暢。所以農民朋友一定要好好保養神氣,而起居有時就是保養神氣的一個重要方式。由此可見,隻有養生規律的起居方式,農民朋友才會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養生規律的起居方式,需要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同時,還要順應人體自身的變化規律,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起居有時。

——安臥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種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狀態下,身體各組織器官大多處於休整的狀態,氣血主要灌注於心、肝、脾、肺、腎五髒,使其得到補充和修複。安臥有方就可以保證人的高質量睡眠,從而消除疲勞,恢複精力,有利於人體健康長壽。

農民朋友如果想要安臥有方,首先必須保證足夠的睡眠。通常來說,人們每天睡眠時間應保持8~10小時。其次是要注意臥床宜軟硬適宜,過硬,全身肌肉不能鬆弛得以休息;過軟,脊柱周圍韌帶和椎間關節負荷過重,會引起腰痛。再次是枕頭一般離床麵5~9cm為宜,過低,可使頭部血管過分充血,醒後出現頭麵浮腫;過高,可使腦部血流不暢,易造成腦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風。最後是要有正確的睡眠姿勢,一般都主張向右側臥,微曲雙腿,全身自然放鬆,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這樣,心髒位置較高,有利於心髒排血,並減輕負擔,同時,由於肝髒位於右側較低,右側臥可使肝髒獲得較多供血,有利於促進新陳代謝。在長壽者調查中,大部分長壽的老人都以右側弓形臥位的居多。古代也有“站如鬆、坐如鍾、臥如弓”,“屈股側臥益人氣力”的說法。

人的睡眠分為慢動眼睡眠和快動眼睡眠兩個時向。濃度的快動眼睡眠在記憶儲存、維持組織、信息整理及新的學習、表現等都發生在快動眼睡眠的最後階段,而快動眼睡眠通常發生在8小時睡眠期的後部,並可以持續90分鍾左右。雖然農民朋友可能並沒有覺察到,但是,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朋友的睡眠其實都是不夠的,這不僅降低了生活質量,還可能引發疾病。

為了彌補這種普遍的睡眠不足,私人醫生建議提倡“小睡”。這種小睡是指每天正式睡眠醒來後再小睡20分鍾,其效果比晚上早睡要好得多。但無論是每晚的睡眠還是白天的小睡農民朋友都要盡量保持在同一個時間上床和起床,節日也不例外。

另外,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是很重要的,農民朋友晚飯不宜吃得過飽,也不宜吃刺激性和興奮性食物,中醫養生學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睡前比較適宜梳頭,農民朋友如果能用熱水浴足就最好,這樣才能保證高質量的睡眠,使人體在休息中得到充分的休整。

勤換衣裳,多曬被褥

人類的穿著曆史非常悠久,服裝也在不斷的變化,但無論服裝怎樣發展,它都有著防止炎熱、保護肌膚、防禦寒冷等多種養生功能,因此穿著對養生有著積極的意義。中醫養生學家認為,服裝宜寬不宜緊,並提出:“春穿紗,夏著綢,秋天穿呢絨,冬裝是棉毛。”內衣應是質地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農民朋友可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和節氣變化認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