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篇章
特稿
作者:馮蕾
春華秋實,北京的金秋進入了收獲的時節。2014年的秋天,更加欣欣向榮,碩果累累透著豐收的喜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前夕,中央召開民族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表彰近年來在各行各業平凡工作崗位上湧現的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個人代表。
會議喜訊傳來,社會各界熱議頻頻,反響強烈,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既是對2005年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以來民族工作的總結和檢閱,也是對當前新形勢下民族工作一次全麵動員和部署,進一步指明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前進方向,進一步增強了各族人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信心,進一步堅定了做好民族工作的決心。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的“家底”
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之內皆兄弟。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形成偉大的中華民族,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國土麵積960多萬平方公裏,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總麵積的64%。民族地區既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係源頭區、生態屏障區、文化特色區。同時,也是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在這個大家庭裏,共同生活著56個民族,全國13億人口中,少數民族有1億多人,少數民族總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5%左右;人口超過千萬的少數民族有4個,壯族人口最多,有1693萬;千萬以下、百萬以上的有14個;邊疆9省區居住著全國近60%的少數民族人口。
在中國曆史進程中,各民族互相依存、休戚與共,始終追求團結統一,“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我們的“家底”,充分說明多民族國家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立足基本國情,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2005年以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成為民族工作的主題,在中央政府和其他省市的支持和民族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圍繞團結和進步兩大任務,加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台階。經濟快速增長。民族8省區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7萬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6.4萬億元,年均增長12.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從8800多元、2200多元增加到22000多元、6500多元,分別增長1.6倍和1.9倍。全麵實現教育“兩基”攻堅目標,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較快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加快。公路總裏程由53萬公裏增加到101萬公裏,鐵路營業裏程由1.79萬公裏增加到2.73萬公裏,分別增長91%和53%,青藏鐵路延長線修到了日喀則。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生態保護紮實推進。深入實施三江源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工程,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
如今,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文明等各項建設都取得了顯著進步,民族地區城鄉麵貌變化巨大,各族群眾享受改革開放成果得到的實惠更多,生活更幸福。
親切關心,巨大動力,曆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指導民族工作的探索與實踐。1992年、1999年和2005年,先後召開了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每次會議都是根據我國民族事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民族工作麵臨國內外新形勢、新問題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通過總結經驗,明確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和戰略主張,推動工作,確保民族工作各項事業有序進行和健康發展。適時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及時確定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大政方針,已經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展民族工作,解決民族問題的優良傳統和成功慣例。
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於1992年1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是在蘇東劇變,民族主義浪潮席卷世界,我國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背景下召開的。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發表“加強各民族的大團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攜手前進”重要講話,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處理民族問題的理論和實踐,充分肯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概括總結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經驗,客觀分析民族工作麵臨的形勢,深刻闡述民族問題的長期性、複雜性和重要性,並對20世紀90年代我國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和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提出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