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情境

喜馬拉雅之旅

作者:胡祖信

2002年,我朝拜的第一座神山是青海祁連的牛心山,藏語稱“阿咪東索”,意為“眾山之神”。當時我被神山的威嚴所震懾,一個男人與一座大山近距離接觸,結果兩者都在沉默。沉默是因為凝視和思悟,而非簡單的看到。真正轉山是在2011年,我和旺嘎喇嘛用6個小時轉了青海玉樹的覺拉神山。在轉覺拉神山的途中,我問旺嘎喇嘛:你轉山能得佛道嗎?喇嘛答:我非大智慧者,未必能得。再問:何以仍堅持?答:如果不去轉山不去修行,靈魂將無法找到歸宿。

轉山是藏區一種莊嚴而又神聖的宗教活動。藏民族認為一切山水都是有生命和靈性的,轉山轉湖是對神山神湖的頂禮膜拜。篤信藏傳佛教的藏族人堅信:朝聖能盡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並最終脫出輪回,登享極樂。對於藏民族來說,他們因虔誠的信仰而轉山,往往不懼山高路遠,一家老小相攙而來,令人動容!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轉山可作為鍛煉身體和意誌的一項運動,所以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轉山。神山大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每升高1000米,大氣氣溫將降低7℃,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也將下降10%。當一個人能夠憑著自己的體力和意誌,戰勝大自然設置給人類的極限挑戰後,他在麵對“一線之隔”的生與死時將歸於平常心。而那些心懷信仰的人們去轉山,他們轉的不是山,是前世今生,是善與惡,是因與果。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佛屬馬,在馬年轉神山岡仁波齊一圈相當於平時的年份轉十三圈。於是乎,去阿裏轉岡仁波齊神山一早便列入我的計劃!這將是對我體力和意誌的一個挑戰!

西藏因為高海拔的原故,有“天上西藏”之稱。阿裏地區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是“天上西藏”的最高處。阿裏地區普蘭縣的塔欽鎮是轉神山的起點和終點,整個轉經道名勝古跡多不勝數,幾乎每隔500米就有一處聖跡,並流傳著與之相關的傳說故事。

上午9:30,吃過早餐後,向西走不遠,沿山崖邊可以看到一條明顯的轉山道,步行3公裏便可到達神山岡仁波齊入口的經幡廣場。廣場西側有瑪尼堆和佛塔,由此下坡,向北行進看到兩山夾峙。很快就到了“兩腿佛塔”,這是進入神山必過的關門。從這裏再向前行約3公裏,可以看到對岸山坡上的曲古寺,該寺建於13世紀,傳說有一尊在曆史上曾開口說話的佛像。

拉曲山穀的轉山道相對平緩,隻是隨著氣溫的上升,高原的紫外線開始顯露威力。山穀有一條小溪嘩啦啦地向山下流淌,有兩位美麗的阿裏姑娘在溪旁洗臉梳妝,她們懷著朝聖的心情準備以最整潔的麵貌去轉山呢!

略作休整後我們繼續前行,神山再度展顏。在兩座大山深V形的夾角內,岡仁波齊顯現出西側大半個扇形山體,與我在瑪旁雍措邊初見她時的正麵金字塔形尖頂完全迥異。山腳下壘起半人高的瑪尼堆,五彩經幡隨風呢喃。仰望可見到三座聳立的峭壁,被稱做長壽三峰。此處有臨時搭建的“能量補給站”,可提供白開水、酥油茶。按體力和行程,轉山者一般都不需要在曲古寺住宿,但曲古寺與臨時帳篷之間的路程是時高時低的坡路,走起來頗為吃力,因此可在此處調整體力後再行上路。我鑽進其中的一頂帳篷,帳篷裏坐滿了來轉山的其他隊伍,此刻已是下午2點。我叫了碗酥油茶就著方便麵吃了起來,因為太餓的原因,竟然一口氣吃了兩份方便麵。在轉山路上,由於物資運輸不便,相隔甚遠、屈指可數的“能量補給站”基本也隻有這兩樣東西能夠供應給轉山者。

從曲古寺出發再往前行軍10幾公裏,下午6時30分便到了神山背後的止熱寺,這裏海拔5210米,是觀看神山背麵的最佳位置。快到當晚的歇息地希夏邦馬招待所時,我左腿的一條筋不小心拉傷了,於是隻能一瘸一拐地走到止招待所。一回頭,崗仁波齊巨大的橢圓形華冠直逼眼內,仿佛世間萬物都已遁去,剩下的隻是“一塊孤獨的石頭坐滿整個天空”。夕陽用淺淺的金光勾描出她的輪廓,終年不化的積雪在每一道山棱、每一條褶皺上雕刻出她的筋脈,折射出傲然而晶瑩的光。

今天共行軍21公裏,晚上我一點胃口也沒有,應該是拜中午吃的兩份方便麵所賜。因為在高海拔的地方氣壓低,吃進胃內的方便麵被最大程度地膨脹,難受得很!嚼著隨身攜帶的用來補充體力的巧克力,在二樓狹窄的通廊上回看白天走過的轉山路,我喜歡這樣沒有一點人工痕跡的山穀!

招待所裏沒有電力和水供應,天完全黑下來的時候,氣溫極低,我們隻能和衣而睡。我擔心拉傷了筋的左腿第二天無法繼續前行,於是在床上抬起左腿不斷地做拉伸運動。一夜無語又無眠,隻有臨床同伴因高反入眠而不斷發出的喘著氣的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