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報刊衰敗成因及其對策
科技傳播
作者:張傑夫
摘 要 自互聯網、移動終端、電視、廣播等蓬勃發展以來,紙質報刊逐漸被削弱,發行量由盛轉衰。大部分紙質報刊被數字化媒體瓜分,使得紙質報刊開始走向末路。以最初的紙質“喉舌”變為當今的網絡“喉舌”。本文主要論述紙質報刊在諸多數字化媒體的影響下如何擺脫困境並走向正規。
關鍵詞 紙質報刊;衰敗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08-0033-02
時代不斷進步,起初的傳統格局變為當今的三維格局,互聯網、移動終端及電視廣播正在一步步削弱紙質報刊。麵對以新媒體為格局時代的衝擊力,紙質報刊不僅要突破自身局限性,還要借助數字媒體技術壯大發展勢頭,以此應對大數據時代下的“淘汰製”。
1紙質報刊現狀
從2010年到2012年,國內報刊下降趨勢俞為明顯,2010年由新華社主辦的《參考消息》的發行量是350萬份,直至2012年已經跌倒340萬份,相對其他報刊,《參考消息》每年下降的趨勢不大,而國內各大紙質報刊發行量則麵臨較大幅度的的下降,除去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人民日報》為首的日報型報刊,絕大多數都市報、晚報的受眾量都不穩定,每年都有一定的受眾下降。國內發行量最大的晚報《揚子晚報》在2010年的發行量達到220萬份,而在2012年《揚子晚報》的發行量卻下降至180萬份。根據世紀華文全國60城市監測數據,2012年全國報紙總銷量下滑3.09%,大多為三線城市。由此說明,不發達地區紙質報刊已經走向末路,而發達地區也開始逐漸下滑。
從2003年至今,國內停刊的報紙有六家,《21世紀環球報道》、《北京新報》、《中華新聞報》、《市場報》等。在2012年年底,有多家國外報紙停刊,,《德國金融時報》、《法蘭克福論壇報》和《紐倫堡晚報》宣布停刊,而在同年10月份,美國老牌周刊類雜誌《新聞周刊》宣布,將於年底出版最後一期印刷版雜誌,隨後將終止紙張出版,並於明年初全麵轉向數字版。看數據可見,紙媒,尤其紙質報刊的命運將會全麵被數字化媒體取代,紙質報刊的現狀不容樂觀。[1]
由此說明,當今的紙質報刊現狀不能足以證明報刊大幅度消亡,相反,紙質報刊的發展前景還比較良好,隻不過要在數字媒體發展後做諸多變化進而彌補報刊麵臨困境的缺陷。
2 各類紙質報刊發展趨勢
在國內,紙質報刊的數量已達到上百種,其中有綜合類、時政類、生活服務類、財經類、IT類報紙等。直至2012年,國內報業市場以綜合類報紙為主流,其占據市場的70%以上。由此說明綜合類報紙相對其他種類報紙還是有明顯的主導地位,其受眾量也相對較高,但仍不能足以證明綜合類報紙的發展趨勢明朗。[2]
1)綜合類報紙主要包括都市報與黨報,黨報的受眾量固定,而都市報不僅數量多,也在國內市場很暢銷,尤其是年輕人。因此,綜合類報紙在市場上占的份額穩居榜首主要根據其自身特點;
2)時政類報紙主要取決於國民對政治活動的關注與參與。在國內經濟發展的同時,國際地位也相繼崛起,所以更多的國民逐漸對政治、社會、時事等加以關注,進而帶動時政類報紙的熱捧,如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時政類報紙《參考消息》,其受眾不僅有關注時事的老年人,也有一部分年輕人;
3)生活服務類報紙一般在一線城市不容樂觀,而在二、三線城市較高。在一線城市中,生活服務類報紙雖然也在大幅度發展,但仍無法與都市類報紙相抗衡。在二、三線城市,經濟略低於一線城市,生活服務類與都市類報紙界限分明,沒有形成威脅,與此同時,二、三線城市居民對於生活服務關注度高。因此,生活服務類報紙在二、三線城市比一線城市較高,但總的還是呈現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