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有了內功這一追求,武僧幹脆連副本都不下了,從交易平台購買了一大堆的金錢,就不斷的往返於師門副本和訓練模式之間,簡直就變成了一個武癡。
倒是在師門副本之中,由於天天跟著少林弟子一起習武,訓練之時又特別刻苦倒是認識了不少人。部分是原居民,部分是玩家,對於少林寺內的等級與分布,也漸漸熟悉了起來。
這副本應該是取的少林全盛時期,一院四堂一個不差。其中達摩院一向精研少林本派絕學,能入其中的至少也是學成了少林七十二絕技的高手,大多都已是長老之位,自不必多提。
而在這四堂之中,般若堂鑽研他派武學,一般其中的高手至少也精通一派甚至數派的武學,除了少數的門派絕學,大多都有習練,是少林弟子喂招的最好交手對象。
不過這般若堂的弟子由於所學太雜,很難再進一步,是為少林整體奉獻最多的一院,因此備受少林弟子的尊崇。
許多少林弟子老後,由於天賦或者年齡問題,在本門武學難以精進之後,往往會選擇加入其中,學通一派之後再出來作為武術教習,反脯少林。
羅漢堂人數最多,包含了大半的普通弟子,少林寺新入門弟子全在此處,武僧自然也不例外。這羅漢堂主要負責篩選弟子,盡可能的根據弟子特性進行輔導,幫助弟子進行功法選擇與講解武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道路。
戒律堂最簡單,看名字就知道,肯定是負責處理犯戒之人了。少林弟子眾多,難免良莠不齊,等他們行走江湖之後,往往就有些人會犯錯,這戒律院就是為此而設。
少林內門弟子回歸本宗之後,可不止要去般若堂稟報江湖經曆,還需去戒律院分辨其中有無過錯,如果犯了事,則要進行相應處罰。這戒律一堂最是鐵麵無私,所以普通弟子十分害怕他們,如非必要都不想照麵,更別談主動親近了。
但反過來說,能入戒律堂的往往都是少林寺的實戰精英,要不然拿什麼去抓那些窮凶極惡的叛寺之人?少林之中,同年齡的,除了極少數天才會被推薦到達摩院中進修,大半高手都集中在了此處,由於做事過於冷酷,在寺內這一院的弟子還有鐵僧的外號。
最後一個知客堂負責同江湖的聯係,少林名聲在外,總免不了和各大門派有所交流,都是由此院負責。這一院由於出寺交流頻繁,被本門弟子叫做外院,乃是少林弟子在外遊曆之時最重要的依靠。
同時,知客院也負責同少林各支脈的交流,與少林產業的維持,是支撐少林寺龐大開支的經濟支柱。或許有人會問,這少林不是佛寺麼,自給自足也不成問題吧?
不行,少林最大的支出在兩個點:
一個是外出僧人的遊曆費用,你又不是唐玄奘,一路西行完成宿命,這正常的住店吃飯都需要消耗大量金錢,這總不能一路化緣過去吧。
尤其少林一脈還喜歡以長帶幼,參加重大活動之時還必定帶著好幾個弟子,一路講解過去,全當增長曆練,這花費自然是少不了。
另一個點則是供給少林武僧的練武所需,正所謂窮文富武,古時候這練武可不容易,光是每天所需的肉食就是一大筆開支,更何況一些滋補藥材了。
一些獨特的功夫,例如金鍾罩這種,又需要大量的藥材資源輔助,不可能僅憑自己單練,所以這筆開支算下來也極大,根本不可能光靠自給自足。
所以,少林其實需要不少收入來源,比較著名的就有俗家弟子開設的鏢局、所收佃戶的地租、接一些維護地方治安的任務、江湖所救之人的主動供奉等等。
當這些方麵遇到麻煩時,就會通知知客院尋求幫助。知客院本身隻是一個交流窗口,評估完任務難度後就會發布在少林寺內部,由弟子主動攬下賺取些貢獻點數,就像武僧如今所碰到的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