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奧哈拉 (下)(2 / 3)

鞘翅目

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通稱“甲蟲”。種類有0000種以上,占昆蟲總數的40%。在我國記載7000餘種。它們的前翅呈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因此而得名。外骨骼發達,身體堅硬,因此能夠保護內髒器官。體型的變化甚大。此類昆蟲的適應性很強。有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分為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肉食性--步甲、虎甲,腐食性--閻甲,屍食性--葬甲,糞食性--糞金龜。本類群屬完全變態,幼蟲因生活環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種形態;蛹絕大多數是裸蛹,稀有被蛹。

鱗翅目

是昆蟲綱中第二大的目,由於身體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鱗片而得名。蝴蝶是一類日間活動的鱗翅目昆蟲,通常可以從它們明亮的色彩和棒狀的觸角,以及它們休息的方式--四翅合攏,樹立於背上來辨別。蝴蝶的後翅基部擴大而有力,在飛行時支持並連接著前翅。世界上蝴蝶已知種類有1700

0種左右,都是惹人矚目的昆蟲。我國的蝴蝶種類有100餘種,北京有170多種。蝴蝶屬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曆卵、幼蟲、蛹、成蟲等階段。幼蟲多以植物為食,成蟲則以虹吸式口器吸食花蜜。蛾類是鱗翅目中最大的類群,占到鱗翅目種類的9/10左右。蛾類的外觀變化很多,難以作一般描述。大多數蛾類夜間活動,體色黯淡;也有一些白活動,色彩鮮豔的種類。不過,蛾類觸角和蝴蝶有所區別--它們沒有棒狀的觸角末端,而是呈現絲狀、羽毛狀等其它樣式;另外大多數蛾類的前後翅是依靠一些特殊連接結構來達到飛行是的翅膀連接的--翅韁和翅軛的存在,使得蛾類和蝴蝶有了更多的區別方式。蛾類同樣是完全變態昆蟲,由於幼蟲的寄主很多是人類的食物來源,蛾類也就成為了和人類關係更為密切的昆蟲類群。

蜻蜓目

在昆蟲綱中是比較原始的類群,也是較的一個目。蜻蜓目分為三個亞目:差翅亞目統稱“蜻蜓”;均翅亞目統稱“蟌”以及發現於日本和印度的兩種間翅亞目昆蟲。全世界約有5000種,我國有00多種。蜻蜓身體粗壯,休息時翅膀平展於身體兩側;蟌身體細長,休息時翅膀束置於背上。間翅亞目則擁有粗壯的身體和束置於背上的翅膀。蜻蜓目屬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水蠆”在水中營捕食性生活。成蟲也為肉食性種類,捕食型昆蟲,飛行迅速,性情凶猛。

雙翅目

包括蚊、蜢、蚋、虻、蠅等,是昆蟲綱中較大的目。由於成蟲前翅為膜質,後翅退化成“平衡棒”而得名。雙翅目分為長角、短角和環裂三個亞目。長角亞目的觸角在6節以上,包括蚊、蜢、蚋,是比較低等的類群;短角亞目觸角在5節以下,一般節,通稱“虻”;環裂亞目就是我們通稱的“蠅”。

膜翅目

的特征明顯,包括咀嚼式口器,前後翅連接靠翅鉤完成等。本類群分布很廣,已知種類100000多種,估計至少50000種,包括各種蟻和蜂。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等。

半翅目

也叫異翅目。此類昆蟲通稱“椿象”。已知有8000餘種,是昆蟲綱中的主要類群之一。半翅目昆蟲的前翅在靜止時覆蓋在身體背麵,後翅藏於其下。由於一些類群前翅基部骨化加厚,成為“半鞘翅狀”而得名。口器為刺吸式口器,以植物或其它動物的體內汁液為食。屬不完全變態昆蟲。其腹部有臭腺,遇到敵害會噴射出揮發性臭液。因此也被成為“臭蟲”。

直翅目

是一類較常見的昆蟲,包括螽斯、蟋蟀、螻蛄、蝗蟲等,全世界已知0000種以上,分布很廣。成蟲前翅稍硬化,稱為“覆翅”,後翅膜質。本類群為不完全變態,若蟲和成蟲多以植物為食,對農、林、經濟作物都有為害;少數種類為雜食性或肉食性。直翅目是較原始的昆蟲類群,起源於原直翅目,在上石炭時期已經分成了觸角較長的螽斯類,和觸角較短的蝗蟲類。其中很多種類由於鳴叫或爭鬥的習性,成為傳統的觀賞昆蟲,比如鬥蟋和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