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受精後雌蕊子房單一發育形成的果實稱為真果,如桃、大豆等;通常把僅由子房稱為真果,如桃、大豆等。
由子房加上花的其它部分(花萼、花被、花軸等)形成的果實稱為假果,如蘋果、梨等。有萼和花萼參與的,如草莓,果實大都是增大而肉質的花托。
種子
種子是種子植物的胚珠經受精後長成的結構,一般有種皮、胚和胚乳等組成。胚是種子中最主要的部分,萌發後長成新的個體。胚乳含有營養物質。
種皮由珠被發育而來,有保護胚與胚乳的功能。裸子植物的種皮由外層、內層(肉質層)、中層(石質層)組成。蘇鐵和銀杏,外層的肉質層肥厚,成熟時具色素;許多鬆柏類植物的外層不發達。內層一般趨向皺縮,在成熟的種子中呈紙狀薄層,襯貼在中層裏麵。
胚由受精卵發育成。由胚芽、胚軸、子葉、胚根組成。裸子植物的胚沿種子的中央縱軸排列,不同種類種子,子葉數不同,為1~18個。常見為兩個,如蘇鐵、銀杏、紅豆杉、香榧、紅杉、買麻藤、麻黃等。
裸子植物胚乳是單倍體的雌配子體,一般比較發達,多儲藏澱粉或脂肪,也有的含糊粉粒。胚乳一般為淡黃色,少數為白色,銀杏成熟的種子中胚乳呈綠色。
被子植物的胚乳在雙受精過程中,一個精子與胚囊中的極核融合發育成多倍體。多數被子植物在種子發育中有胚乳形成,但有的成熟種子中不具、具很少的胚乳,由於它們的胚乳在發育中被胚分解吸收了。一般把成熟的種子分有胚乳種子、無胚乳種子。無胚乳種子中胚很大,胚體各部分,特別在子葉中儲有大量營養物質。
主要作用編輯
植物大多數固態物質是從大氣層中取得。經由一個被稱為光合作用的過程,植物利用陽光裏的能源來將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簡單的糖。這些糖分被用做建材,並構成植物主要結構成份。植物主要依靠土壤做為支撐和取得水份,以及氮、磷等重要基本養分。大部份植物要能成功地成長,也需要大氣中的氧氣(做為呼吸之用)及根部周圍的氧氣。不過,一些特殊維管植物如紅樹林可以讓其根部在缺氧環境下成長。[5]
光合作用
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動物體內所不具備的葉綠素,利用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產生葡萄糖——含有豐富能量的物質,供植物體利用。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6]
植物的葉綠素含有鎂。
植物細胞有明顯的細胞壁和細胞核,其細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纖維素構成。
所有植物的祖先都是單細胞非光合生物,它們吞食了光合細菌,二者形成一種互利關係:光合細菌生存在植物細胞內(即所謂的內共生現象)。最後細菌蛻變成葉綠體,它是一種在所有植物體內都存在卻不能獨立生存的細胞器。大多數植物都屬於被子植物門,是有花植物,其中還包括多種樹木。植物呼吸作用主要在細胞的線粒體進行;光合作用在細胞的葉綠體進行。[7]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為普遍、規模最大的反應過程,在有機物合成、蓄積太陽能量和淨化空氣、保持大氣中氧氣含量和碳循環的穩定等方麵起很大作用,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據計算,整個世界的綠色植物每可以產生約4億噸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與此同時,還能向空氣中釋放出近5億噸還多的氧,為人和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氧氣。
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重要細胞器。高等植物的葉綠體色素包括葉綠素(a和b)和類胡蘿卜素(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它們分布在光合膜上。葉綠素的吸收光譜和熒光現象,明它可吸收光能、被光激發。葉綠素的生物合成在光照條件下形成,既受遺傳性製約,又受到光照、溫度、礦質營養、水和氧氣等的影響。
這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