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深藏不露李承乾(2 / 2)

二,吐蕃之所以不能完全的歸屬於大唐,完全是因為吐蕃有著政權,有著階級製度。

而共產主義,可以從吐蕃內部,打破他們的階級製度,可以讓吐蕃底層人民,親手打破政權。

而大唐,對於一個沒有政權,沒有階級的吐蕃,隻要接收人口就好了,並且,這些人口還都是大唐的死忠粉,

嘖嘖嘖,杜九覺得,他就是個天才!

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杜九還記得吐蕃有著高原反應的事兒呢。

對於此事,杜九建議李承乾,可以以保護公主之名,派常駐軍到吐蕃。

為免被鬆讚幹布認為有侵略之嫌,可以采取寡兵、輕甲、事農不練兵的辦法,來迷惑吐蕃人。

而為了不使其失去戰鬥力,將士們一旦待滿三年,就必須回到大唐,進行軍訓。

若是擔心頻繁的人員調動會讓人心生警惕,杜九也為其找好了借口。

大唐的將士在吐蕃,可以逢人就說:吐蕃環境惡劣,致使眾將士水土不服,能呆滿三年,已是不易,再待下去,恐軍中生亂矣!

完美,這其中九分實話,半分虛話,聽後,半點疑心都不會有。

吐蕃環境的確惡劣,將士的確水土不服,呆三年,的確不易,但若說生亂,則是誇張了。

殊不知,漢人最忠義,最耐苦,這些都是刻在骨子裏的。

杜九覺得,後世宋明兩朝,宦官監軍這麼荒唐的事兒,那些將士都能忍那麼長時間。

就到吐蕃吃點苦楚而已,對唐軍來說,根本就不叫事兒好嘛!

杜九隻擔心,唐軍會在吐蕃鬧幺蛾子,不種地,不示弱,反而尋釁鄉裏什麼的,嘖……

看來,小爺還需要建議李承乾,最好派個老實,不上進的將領去,就連手下的兵,也半個刺兒頭都別有!

杜九與李承乾說了半天,這才說完,期間李承乾多次為杜九奉茶,讓杜九很是得意了幾回。

“九郎大才,隻是,也不知這些建議,我父親會采納多少?

父親他總想著,海納百川,百族盡皆我大唐子民,理應一視同仁。

可既然如此,他為何不喜我胡服射獵,不準我學那匈奴胡禮?”

杜九私下裏翻了個白眼,你還好意思說,你是太子好不好,你又不是電影演員。

整的跟拍匈奴紀錄片似血池呼啦的,李世民能開心就怪了!

好好的乖乖太子爺不當,非要叛逆,整啥非主流,搞啥cosplay,你這不是作呢嗎?

再說了,李世民說的話就一定是真心話麼?

沒見到東瀛都被霍霍成啥德行了,可到現在也沒見李世民手軟啊?

銀子不還是一船一船的往回運,東瀛人不還是一批接一批的死。

為啥沒人出來說?

嗬嗬,那是因為,東瀛已經派不出什麼有代表性的使者了。

就算有使者出海,也到不了長安!

一旦有人口誅筆伐,李世民可以借口,東瀛之事,是因為不能上達天聽,他不知道,所以這才釀成如此慘劇。

當局者迷,不外如是,就連杜九都看明白了,杜九沒想到李承乾竟然沒看出來!

杜九剛要提點幾句,突然,杜九注意到李承乾說此話的時候,眼中並沒有多少委屈。

杜九心道,這不對呀,按理說,李世民如此做法,李承乾身為人子,第一反應該是委屈才對!

他應該委屈於李世民的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莫說什麼太子身份,理智所在,理智是理智,心情是心情,理智上認為的,不代表他心裏認同。

如今李承乾眼中隻有愁緒,並無委屈,這說明……這說明李承乾心裏是明鏡的!

想到這兒,杜九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的確啊,他人可以明白帝王心意,但獨獨李承乾這個“孺慕”的兒子,不可以。

李承乾必須信任李世民的每一句話,並奉之為真理,在每一個人的麵前,包括他杜九。

想罷,杜九看李承乾的目光都不同了,小金人兒沒少拿吧?藏這麼深,小爺差點都叫你糊弄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