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的英文叫“osteo-porosis”,osteo是骨頭的意思,poro是多孔,也就是骨頭多孔了,疏鬆了。
我國國家科委是從1985年開始把骨質疏鬆作為一個項目列入“七五”攻關課題的。1986年衛生部下文由我牽頭完成了全國13個省市4萬樣本量的人群骨密度的調查,這些結果基本上發現了我們中國人骨量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衰老的一些規律,是非常有價值的。1988年我從日本留學回國以後,我們創建了學會和雜誌來推動我國防治骨質疏鬆事業的發展,現已走過了20個年頭。2000年國內又相繼成立了有關骨質疏鬆的幾個學會,大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骨質疏鬆的研究,從而促進這個事業的發展。
下麵主要給大家介紹什麼是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的分類及分型、骨質疏鬆臨床表現和診斷(包括骨密度的測量和根據我多年的研究提出的生理年齡預診法。生理年齡預診法就是根據你的年齡段來預診你是不是患有骨質疏鬆,這是非常有用的一個方法)。然後是骨質疏鬆的治療和預防。裏麵有很多國外的資料,這些資料有英文、日文的,但都很通俗,目的就是讓大家明白怎樣讓骨頭更結實。
大家都能想象百歲高齡的老太太,她們都有很典型的駝背,這種駝背基本是由於脊椎壓縮性骨折造成的,背部已經變形了。這說明骨質疏鬆是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不是一塊骨頭而是全身的每一塊骨頭到一定年齡都會疏鬆,到一定的年齡,一定會出現,所以原發性骨質疏鬆也可定義為一種生理性疾病。
簡單說,正常骨組織是由骨密質和骨鬆質組成的,骨密質的結構致密,位於骨的外層,如四肢長骨的骨幹、椎骨的外層等。骨鬆質是由許多厚薄不一、間距不等的骨小梁按照生理上的壓力和張力曲線方向相互交織連接而成,呈多空隙的網狀結構,位於骨的內部,主要存在於椎骨、肋骨內部、長骨的幹骺端等,是很好很完整的骨小梁,空隙內充滿了紅骨髓。但如果破骨細胞把骨小梁吃掉了,它就變薄、變細甚至斷了,形成空洞,最終造成了骨質疏鬆。80歲的女性骨頭就這個樣子:外形都很完整,沒有塌陷,但裏邊已經疏鬆了,她的一半骨量已丟失了。男性到80歲的時候,骨量丟失1/4.這樣的一種狀態隨時可能發生骨折,以椎骨、前臂遠端(腕部)及髖部(股骨頸)多見。當年齡增加,激素水平改變時,富含骨小梁的椎體和股骨上端易發生骨小梁稀少、變薄、變細及斷裂等微結構的改變,成為骨折的好發部位,如稍經顛簸或碰撞即可引起椎骨的壓縮性骨折,咳嗽可致肋骨骨折,摔跤引起股骨頸骨折等。
北歐及北美婦女發生髖部骨折的危險性達20%,加上椎骨及其他部位的骨折,危險性可達40%。我國還沒有確切數據,初步印象比上述危險性要小一些。前臂遠端的骨折還沒什麼大事。腰椎的骨折不至於立即危及生命,但可以影響呼吸功能和心髒功能,也比較難受一點。髖部骨折最為嚴重,大多需要手術處理。單純整複及內固定,約20%~30%可發生不愈合,10%~20%可發生股骨頭缺血壞死。為此有不少患者需要進行全髖假體置換術。住院時間平均為1~2個月,加上術後及出院後康複護理,醫療費用相當可觀。
據統計在美國和歐洲每年約有250萬由骨質疏鬆引起骨折的患者,每年耗資約230億美元,其中僅治療髖部骨折費用就占近40%。髖部骨折患者常合並多種疾病,如高血壓、心血管病、慢性呼吸道阻塞疾病及糖尿病等,傷後一年內死亡率可達20%。能存活1年以上者25%喪失活動能力,21%需要借助拐杖方可行走。經過治療,即使獲得痊愈,也隻有少數患者可恢複到傷前活動狀態,而約30%患者在日常生活上仍不能完全自理,平均生活質量下降極為嚴重。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骨質疏鬆性髖部骨折發病率增加最為顯著。如英國一個地區15年中髖部骨折人數增加了4倍,而其他部位骨折增加不到2倍。日本髖部骨折人數從1993年的5.3萬例增加到1998年的8萬例,5年增加了1.5倍。瑞士的髖部骨折病例從1980年的5500例增至1990年的9800例。在加拿大,50歲以上人群股骨近端骨折發生率,1972—1984年間,每6年增加2倍,其增長率超過了該年齡組人口的增長。美國每年有20多萬例髖部骨折,其中50%發生在80歲以上。我國香港是亞洲髖部骨折發生率最高的地區,過去20年的發生率翻了一番,70歲以上的高齡者增加最多。所以老人最怕的就是摔倒。鑒於此,我們對骨質疏鬆患者特別強調的就是預防髖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