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而來的醫學理論體係。
中醫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利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狀態,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近些年來中醫養生大熱,單看電視節目中就可以發現有《大宅門》《神醫喜來樂》《神醫大道公》《大國醫》等諸多優秀作品,可謂是膾炙人口,老少鹹宜。此外,養生保健講座對話類節目也越來越多,各大中醫醫院更是人滿為患,一號難求。其中,掛號的不全是來瞧病的,谘詢健康知識和養生方法的人占了相當的比例。這帶動了諸多周邊產物猶如雨後春筍一般的發展,真可謂有了“全民養生”之勢。
說起養生,什麼是養生呢?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簡單地說就是謀求長生,並且要健康地活著——“活得要有意義”並且“有意義地好好活著”。
現在的中醫養生書籍大多隻是一些具體的保健手段的介紹,缺乏正統中醫知識的指導。這種有“術”無“道”的介紹,很容易將讀者帶進誤區,使中醫的精髓——“中醫文化”流失。失去文化的中醫是無法生存的,而沒有活力的中醫是不能給大家太大幫助的。
在編著本書時,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養生的方方麵麵入手,將中醫文化的內涵加以闡釋。通過中醫文化,給讀者朋友們傳遞專業的中醫養生知識和實用的養生方法,使大家既能獲得養生之“術”,又能真正理解養生之“道”。
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以戰國時期“丸流十家”的思想對中醫學的影響及聖賢的養生智慧娓娓道來,並探討相關的養生保健方法。中篇講述中醫發展史上的各家學說及其在養生方麵的應用,介紹與一些疾病有關的治療保健方法。下篇以體質因素和藥膳的微調陰陽平衡為切入點,剖析男女老少體質特征及生理狀況,設計飲食計劃及合理生活方式、健身方法。
在這裏,我們還要善意地提醒廣大讀者,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始終堅信這一點。其一,看書看電視的時候可以不帶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是之後一定要有所思考;其二,您在實踐養生的過程中,當需要用到中醫方法為您的健康服務時,請您務必谘詢一下專業醫生,聽聽他們給您的意見與建議,再予以施用。
感謝那些為我們提供浩瀚知識的聖人先賢,以及為本書的出版付出辛勤勞動的同誌。由於吾等較之傳統醫學中之先賢大家,實屬後生,如有疏漏之處,還望海涵並指正。
在此,謹獻上我們對廣大讀者最真誠的祝願——祝君健康!
李丹溪田丁
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