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療身的好藥
所謂茶為國飲,從傳說時代開始,茶就開始成為中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葉中含有各種對人體有利的物質,而且泡茶的過程本身更符合中醫的傳統養生觀。所以說,飲茶是一種“以中為本”“中西結合”的養生方式。
神農遇茶而解百毒
傳說,茶起源於神農。相傳古時候百姓生活艱苦,自然環境惡劣,很多人都因為饑寒交迫染上各種疾病而死去,神農為了拯救百姓,四處奔走,嚐百草,分五穀,也找到了很多可以治病的草藥。
有一天,神農因為吃了太多有毒的植物,肚子疼得厲害,昏倒在山間。不知過了多久,等他醒來的時候,發現身邊有一棵小樹,葉片嫩綠,散發著一種淡雅的清香。
神農摘了幾片葉子,放在嘴裏嚼了嚼,咽下去以後發現肚子竟然不疼了。於是他就把這棵小樹移植到了人們居住的地方——這就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棵人工種植的茶樹。
雖然是傳說,但可以肯定的是,茶一開始是作為一種藥物存在的,而且確實有保健養生的功效。
後來,人們發現,茶除了治病的功能以外,口感還非常好,於是人們就把茶和其他一些好味道的食物混煮成湯,這時候茶成了食物和飲料的一種混合物。
又過去了若幹年,人們發現茶本身的香味更好,於是人們就單純地把茶葉揉碎煮來喝,茶開始變成一種單純的飲料。
唐代,出現了千古第一茶人——茶聖陸羽,茶開始在名人雅士間廣泛傳播。宋代,開始出現了整葉炮製的茶葉,各種名茶、名器也繁盛起來。
一直到今天,茶不僅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保健飲品,更是傳播到世界各地,全球每3個人裏麵差不多就有一個人喜歡喝茶。
中醫與茶的不解之緣
首先,茶是一種能降火、解百毒、祛百病的良藥。《本草綱目》中說:“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茶葉的性質是苦寒、陰性,有沉降收斂的作用,是降火的良藥,而火為百病之源,隻要火降下去了,疾病就消退了。
這裏說的茶是指天然的茶葉,而現在我們喝的茶是經過很多道工藝變化的,其偏性已經大大降低,適合更多普通人群。我們喝的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等茶類當中,綠茶因為沒有經過發酵,最大程度保留了天然茶葉的“原汁原味”,所以綠茶和《本草綱目》中的性質說法最為相似;而紅茶則屬深發酵茶,性質已經由寒轉溫,所以《本草》中的說法已經不適合了。
其次,喝茶也要辨證,講究因人而異。《本草綱目》中說:“火有五,火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虛寒及血弱之人,飲之既久,則脾胃惡寒,元氣暗損,土不製水,精血潛虛;成痰飲,成痞脹,成痿痹,成黃瘦,成嘔逆,成洞瀉,成腹痛,成疝瘕,種種內傷,此茶之害也。”
《本草綱目》中認為,火是分很多位置,分虛實的。青壯年人,五髒六腑強健、火旺,所以不管是溫飲還是熱飲,茶都有降火、散火的功效。平時多喝茶,可以讓人神清氣爽,還能解酒食的熱毒,這是茶有效的地方。但是那些脾胃虛寒、氣虛血虛的人,如果喝多了,則可能會影響健康,在體內形成痰濕,導致腹脹腹痛、麵黃肌瘦、嘔吐腹瀉等症狀,這就是喝錯茶的害處。
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趨利避害,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茶、適合自己的喝法,達到養生養心的效果。
茶葉中經過科學檢驗的健康成分
茶作為一種被大眾廣泛接受的保健飲品,自然也被健康專家、營養專家關注,經過現代科學分析,茶葉中的多種有效成分對人的健康都有好處。
咖啡堿
咖啡堿是茶葉中一種含量很高的生物堿,一般量為2%~5%。每150毫升的茶湯中含有40毫克左右的咖啡堿。咖啡堿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具有提神的作用。
多酚類化合物
可溶性的多酚類化合物在紅茶中的含量約為幹重的10%~20%,主要由兒茶素類、黃酮類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組成,以兒茶素類化合物含量最高,它們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消炎抑菌、防輻射、抗癌、抗突變等多種功效。
維生素C
每百克綠茶中維生素C的含量達100~500毫克,維生素C能防治壞血病,增加機體的抵抗力,促進創口愈合。
維生素E
每百克幹茶中維生素E的含量為50~70毫克,維生素E主要存在於脂質組分中,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阻止人體中脂質的過氧化過程,因此具有抗衰老的功效。
維生素K
茶葉中的維生素K含量也較高,每天飲用5杯茶即可滿足人體對維生素K的需要。維生素K可促進肝髒合成凝血素。
礦物質元素
茶葉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元素,如磷、鉀、鈣、鎂、錳、鋁、硫等。這些礦物質元素中的大多數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茶葉中的氟素含量很高,遠高於其他植物,氟素對預防齲齒和防治老年骨質疏鬆有明顯效果。局部地區茶葉中的硒素含量很高,如我國湖北恩施地區的茶葉中硒素含量最高可達3.8ppm。硒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