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寧水庫周邊的調查中,我又發現了腳蹼印,而且從腳蹼印的形態判斷,這雙腳蹼印與蘆家壩水庫發現的腳蹼印是一模一樣的。那麼更一步確定,殺害孔保華的凶手,極有可能就是殺害解世坤的凶手。
除了找到腳蹼印,再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了。
兩起血案都發生在水庫,死者都是垂釣者,凶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凶手的作案手法幹淨利落,能留下的現場證據少之又少,想在短時間內偵破此案,那是相當困難的。
既然直接尋找凶手這條線是很難的,那我就轉變一下思維,從兩名被害者入手。
為了破除案件中的霧霾,找到兩名被害者之間更多更緊密的聯係,我跟唐振國和劉三巡一起,找到了第二名被害者,孔保華的家人。
在甘寧鎮河口村,我們來到了孔保華的家中。因為孔保華一直未結婚,常年也隻是在萬州境內做一些臨時的小工,所以他並沒有與父母分家。
孔保華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如今都是年過六旬的二老,攤上了這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事,那早已是哭幹了淚泉。
此時因為公安機關還在對孔保華被害案進行偵破,所以孔保華的遺體暫時還沒有歸還到孔家,孔家當然也還沒有正式辦理喪事。
不過孔家此時坐滿了心情沉重的賓客,他們應該多是來勸慰二老的。
孔家看來在農村還是比較殷實的家庭,帶著籬笆的院落中,有一棟兩層高的房屋,房屋的外牆是貼著暗紅色的瓷磚,每個窗戶外麵都鑲嵌著銀色的鋁製防盜網。
進入院子,才發現院子的地麵下是鋪設著條石的,這可比碾平的土院子或是水泥地的院子要上檔次。
一隻拴在屋簷下的黑狗看見陌生人進入了自家的院子,那是上躥下跳,惡狠狠的汪汪犬吠。
站在院子裏的人們看見我們的到來,連忙向裏屋吆喝:“警察來了,警察來了。”這都是因為院中的人們看見了劉三巡的製服。
一位滿頭白發的老爺子從屋子裏衝了出來,兩眼通紅,滿臉皺紋。他身後是一位老婦人,被兩個中年婦女攙扶著走出了屋子。
“警察同誌啊,你可要為我家保華做主啊。”老爺子哭喪著臉對著劉三巡說道。
劉三巡說:“您放心,我們一定會抓住凶手的。”
老婦人在兩人的攙扶下似乎站得也不是很穩,她朝著劉三巡一邊哭泣,一邊說道:“我家保華死得好慘啊,你們一定要抓到那天煞的罪人,給我家保華報仇啊。”
老婦人這麼一哭號,現場就有點亂了,賓客們你一句我一句的指責凶手,一個個情緒激動,悲憤異常。要是殺人凶手真的在此,非讓他們給生吞活剮了不成。
我索性就在院子裏,向大家了解起了孔保華。當然,這些人都是孔保華的家屬,他們都是說孔保華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對人和善,如何如何的勤快之類。不過我並沒有被這些言論左右,一個因嫖娼被拘留過的人,他的內在素質到底怎麼樣,我不想做過多的評論。
在詢問中,我發現這些親戚中,一個三十歲左右的鄉下婦女沉默不語,但是她的表情並不是莫不關心,而是在每個人對孔保華做出評論時,都是側耳傾聽,並且在聽到對孔保華那種誇大其詞的讚誇時,總是露出一副輕蔑的笑容。
我知道,從這個女人身上能發掘出孔保華真實的一麵。
在孔保華的家中,完全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我把最後的希望留在那個沉默寡言的女人身上。
離開孔家後,我們並沒有走遠,而是將警車停在去孔家的必經之路上,我要等那個女人,並從她那裏了解到孔保華真實的一麵。
但願我對這個女人的猜測沒有錯。
下午四點半,那個女人從孔家走了出來。我很是納悶,我本是估計這個女人會在吃過晚飯後再離開,沒想到會獨自一人提前離開。
劉三巡看了看我,我向他點了點頭。
劉三巡連忙下車,快步走到那個女人身邊,那個女人的表情一下顯得十分的緊張,雙手放在小腹前不停的揉捏。最終她點了點頭,與劉三巡一起上了警車。
這女人上了警車後,更加的緊張,一直低著頭,像是犯了什麼錯一般。
我坐在副駕駛扭過頭對女人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女人聲如蚊蠅的說道:“我叫張萍蓮。”
“你和孔保華是什麼關係?”
張萍蓮一直垂著頭,說道:“他是我表哥。”
我微微的點了點頭說道:“你和孔保華有什麼過節嗎?你不用害怕,我不是懷疑你,我知道殺害孔保華的凶手是個男人,我隻想具體了解一下孔保華的為人,判斷他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被人殘忍的殺害?”
張萍蓮沉默了良久,慢慢的開始抽泣起來,哽咽著說道:“老天開眼,真是老天開眼,孔保華這個混蛋終於被天給收了。”
我皺眉問道:“你這話是什麼意思?”
張萍蓮緩緩的抬起頭,將額前劉海捋了捋,抹了抹眼淚和鼻涕,說道:“孔保華就是一個人渣,他在我十九歲那年將我騙到他家中強jian,並且用手機拍了我的身體,要挾我要是說出去,就把照片公布。並以照片多次要挾我與他發生關係,最終讓我懷孕。於是他安排我去城裏的小診所墮胎,並在一家破舊的旅館養身子。由於小診所墮胎時的不正規操作,加上之後在休養時我的心情低落和營養沒跟上,因此害得我從此不能生育。之後我為了避開孔保華,就去外地打工了。今年年初回來以後,孔保華又拿之前的事要挾我。不過我沒有拒絕他,隻要他每次願意給我錢,我就答應他。於是孔保華每次也就象征性的給了我一百元,我們就保持這樣不清不楚的關係一直到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