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謂奪五行之英,盜五常之精,聚之則一芥可包,散之則萬機齊亨。其用事也如酌醴以投器,其應物也如懸鏡以鑒形。於是乎變之為萬象,化之為萬生,通之為陰陽,虛之為神明。所以運帝王之籌策,代天地之權衡。
道德即天地,五常即五行。五常中的仁,有利於萬物生長發育,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木;五常中的義,救難拔厄,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金;五常中的禮,懂得規矩通徹光明,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火;五常中的智,隨機變通,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水;五常中的信,誠實,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土。
當仁不足的時候,義來補充,即為金克木;義不足的時候,禮來補充,即為火克金;禮不足的時候,智來補充,即為水克火;智不足的時候,信來補充,即為土克水。
仁義禮智信順序作用是五常相互補充,逆序作用則是五常相克。這亦是萬物衍化的道路。
心性豁達清靜無為就稱之為道;心地能長久保持住豁達無為狀態就稱之為德;由於豁達無為不幹擾自然規律的運行,有利於萬物生發,稱之為仁;由於有仁愛之心而救困拔厄,稱之為義;救困拔厄有施行和不施行的差別,稱之為禮;救困拔厄可以根據情況變通施行,稱之為智;在這樣的變通中保持誠實,稱之為信;將道德仁義禮智信貫通融合在一起,就稱之為聖。
道即是虛無,而虛無是沒有辦法長久保持住的,因此虛無就將自己的特性賦予了德;德即是清淨無為,而清靜無為沒有體現其作用,於是將其特性賦予了仁;由於仁促進了萬物生長發育,萬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必然有不利的事情發生,於是仁將自己的特性賦予了義;由於義是濟安拔危,必然有褒貶品評,因此義就將自己的特性賦予了禮;禮是根據一定的規範決定濟安拔危實施與否,必然墨守成規,因此禮又將自己的特性賦予智;智即是變通,由於變通太多使得事情無法確定下來,因此智將自己的特性賦予信。信,即誠實,成為萬物共同的道。
大至人心,也有多變。淫欲到極端的人最後變成婦女,暴怒道極端的人最後變成猛虎。心變了,形體也不得不變。因此,高興的人的其形體一團和氣,喜悅的人其形體舒適安逸,憤怒的人其形體剛直不阿,憂愁的人其形體悲哀淒涼。這也是變化之道。
於是我知道,意識專注於我的六尺之軀時,可以變成龍蛇,也可以變成金石,也可以變成草木。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呀。這難道就是變化的來由。
書之道,心與手合一,手與筆合一,忘掉手和筆,然後才可以明白書法的訣竅。融和順暢,並非就是靈敏機巧;醇厚質樸有古風,並非就是樸實;柔弱,並非就是美麗;粗暴凶狠,並非就是勇敢。由於意識籠罩,元氣熏陶,所以出謀劃策中含有血氣在內,接人待物中含有性情在內。
沒有筆墨留下的痕跡,沒有機心智謀的形狀,沒有剛強柔弱的容貌,沒有馳騁萬裏的征兆。就像皇帝之道那樣溫和歡悅,就像有道德有學問之人的風格那樣端莊寧靜。
因此能看到這些事情本質的人,心地愉悅歡欣,精神平和無波,元氣融合於內,執政盛世太平,處事無兆無象。什麼原因呢?看見山的時候心裏就會安靜,看見水的時候心裏就會發生波動,看見雲的時候心裏就會產生變化,看見石頭的時候心裏就會變得堅定,這就是人之常情。
善與惡,做壞事的人怕別人認出來,但肯定會有人認出來;做善事的人想讓別人知道,但肯定會有不知道的。因此,做壞事不被別人認出來的,就稱之為大惡;做善事不為人所知的。就稱之為至善。
喜歡實施恩惠的,其恩惠範圍小;追求出奇效果的,功勞也不會大;善於下棋的不會有遠大目光,用華麗辭藻做文章的,即使出名也是曇花一現。因此有道德修養的人以道為至上,堅守自己的德行,所以能夠萬世不朽。
張玄楚感歎道:“修行的人!不空談,做行者而不做學者,言者不如默者知;
不怕窮,勞其心誌,苦其筋骨磨練毅力;
不怕富,燈紅酒綠,花前月下鍛煉定力;
不怕逆境,絕不放棄,堅信總會有否極泰來。”
就如此默默地觀看書卷,一看就是一個多月,今日也不知道為什麼,眼皮老是跳動不停,心有不安。放下書卷,看到一仙來到,問道:“今日外麵發生了什麼嗎?”
那金仙是鎮元大仙的弟子之一,堪比天尊之大羅金仙。此仙想道:這位仙人雖然現在修為不高,但是他能與師尊同得入仙寶領悟,得好生招待。說道:“張仙人,外麵沒有發生什麼事,不知道張仙人為何如此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