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楚見那仙官還在,便問道:“不之此經來自哪裏,是何人傳承,又是什麼人得到傳承?”
那仙官奇怪的看他,非常不解的說道:“你是不是受傷嚴重,上次來到此地,吾已經於你說的清清楚楚,沒想到時間過得不久,如今來到這裏就已經忘記了!”
張玄楚想了很久,也沒有記起來,也不知道他到底說了沒說,或許是真的自己受傷嚴重吧,這裏的事情居然忘記了。對仙官值事說道:“那就麻煩你再跟我說一說,我還真不知道這卷大洞三十九章是怎麼來的!”
仙官歎了一口氣,很耐煩的說道:“高上《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素靈大有妙經》、《雌一玉檢五老寶經》、《金華洞房紫書上文》、《龜山元籙》、《青籙白簡金根上經》、《太霄琅書瓊文帝章》,為上宮之寶篇,凡三十一卷,此為獨立之訣,乃高玉玄映之道。是洞天玉清寶文,授於已成真人,有金骨玉藏,名書帝簡,錄劄紫庭,才得見此文。
得者玉童玉女侍衛,當燒香左右,晨夕禮拜,如奉君父,長齋玄岫,誦詠靈章,立致雲輿,飛升玉清,位登金闕,與帝同軒。受而不恭,虧科息慢,不信天真,輕泄寶訣,宣露聖文,使世見聞,為玉童所奏,七祖父母考屬右官,罰以刀山火鄉,三塗五苦之難二掠得過,還化生非人之道。己身考屬左官,罰以刀山食火,負石填河,二十四獄三塗五苦之難,三掠得過,乃得長充幽夜無極鬼役。如北帝女青上宮律文,受者明慎奉行。”
張玄楚問道:“那此經文是怎麼來的?”
仙官值事說道:“《大洞真經三十九章》,此文受傳於九天真王,萬帝所施,受帝之號,不得此文,亦不得行正真之事,況於後學無此文耶。無文誦經,真不為降,天魔侵形,內神不固,華年朽零。得有此文,天真侍衛,五嶽司迎,誦經鄉徹,三元詣房。
修煉此大洞三十九章,皆當先施金真玉光招靈製魔之符,放置於五方,此符文九天真王傳承,然後乃得誦此寶經也,當然在大有宮中不必用金真玉光符。”
張玄楚看著書中內容,大多不為了解,當然一看此經,身心安穩,好生歡喜一般。
仙官又說道:“凡詣經師告盟,受《上清寶經大洞三十九章》、《四極明科》,當以八節之日,送金還一雙,青繒九尺,以奉於經師。師得此信,當連條上學弟子郡縣鄉裏姓名生年生月生日,於九尺青繒之上正中,於玄嶽絕嚴之側,北向奏名青宮,叩齒二十四通,微呪曰:天回氣謝,八道運精,三五應期,九祚代傾,本真玄寂,輔臣帝靈,玉劄已禦,今奏青名,謹關九府,五嶽司靈,記我所列,上聞玉清,三年之後,來迎甲形,賜乘八景,升上帝庭。
念畢,埋青繒於絕崖之下,如此三年,克有真人下降,語兆神真之道。受科不奏此名,則青宮無錄,四司所糾,則同泄經盜科之罪。若師仙化,或相去遙遠,不得輸送還物,皆當自得施行。但還以自盟,奉師之信,不得不送於經師爾。
還一節不送,發功斷事,不得又仙,三節連盟,告下三官,罰考風刀,死充地獄,三塗之掠萬劫,還生非人之道,師得信盟不奏,罪亦同之。玄都中宮女青律文,受者明慎奉行。”
張玄楚道:“原來此經文是九天真王師尊所傳,那這經書怎麼形成的,不一定就是師尊他自己所擁有吧!”
仙官值事道:“你說對了,此《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生於空洞自然,起於混沌鴻蒙,是高上元始九皇道君元始自然玉章也,有一名叫太真道經,又有一名叫三天龍書,秘於此地高上大有之天,九玄玉房之內,侍經玉童玉女各三千人,燒香衛靈,九天真王傳於上清高上天皇帝君,元始天王傳於中央黃老君。舊科萬劫一傳,若有玄名帝圖,紫簡綠字,玉藏金骨之人,千年內聽得三傳。
盟上金十兩,銅二十五斤,金鈕五雙,金魚、玉龍各一枚,青絲一兩,師弟子對齋百日,或九十日、三十日,北麵向,纏金鈕,告盟而傳。金晨玉童二十四人、西華玉女三十六人,侍經燒香。
得此文者,誦詠萬遍,立升上清,拔度七祖,更胎南仙。達盟負戒,一犯伐功斷事,萬不得仙,三犯上及七祖、己身,同被左右二官所考,罰以刀山,詣火啖炭,二十四獄,三塗五苦之難,三掠乃得過,長充下鬼負石填河之役,玉童玉女賫經,還於上宮也。玄都左右女青律文,受者明慎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