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九老仙都(2 / 2)

永樂帝朱棣原是鎮守北平的燕王,他起兵奪取帝位後,聽說“和氏壁”被剖成三截,茅山的鎮山玉印也是“和氏壁”的一部分.他覺得自己是富甲天下的皇帝,正所謂:天下之財即我財,天下之寶即我寶,茅山的鎮山玉印我若取來,讓精良的玉工重新鐫刻之後,不就是我皇帝的珍寶、朝廷的玉璽了嗎?

於是,他就發下一道金牌,傳下一道聖旨,派出一名能幹的官員,到茅山來宣調這穎玉印進宮備用.

欽差大臣到茅少的前一天晚上,茅山道觀就有了預兆.這一天的半夜子時,茅山元符宮和祟禧宮的值夜道士發現大茅峰九霄官紅光燦燦,忙鳴鑼報警。

兩宮道士起身一看九霄宮的紅光,怎能不急?便都爭先恐後地搶上山來,但山上什麼事都沒發生。等大家回至各宮後再看大茅峰,依然是燦燦紅光似火.道士們又往九霄宮趕,卻仍舊看不見有何災情。就這樣翻來覆去,搞得道士們優心衝衝,不知將要發生什麼事情。等到天剛破曉,欽差老爺就捧著金牌、聖旨到了茅山。聖旨一下,誰不驚慌?

明代朝廷在茅山設有“靈官”,也是正七品、正六品的官。一見金牌和聖旨,哪敢怠慢?忙備香案,跪拜接旨。一聽說是宣調茅山的鎮山玉印,雖是一萬個不情願,誰又敢嘴上說出半個‘不”字?正、副靈官隻好吩咐掌印道士,捧出玉印交給欽差老爺.欽差接過玉印,心滿愈足地回朝複命去了。

茅山這顆玉印,是宋徽宗年間皇帝為褒獎茅山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而下詔鐫刻贈賜的.其玉為珍藏宮中多年的寶玉,相傳為“和氏壁”的一部分.“和氏壁”為戰國時代楚國卞和氏發現,後為趙國所據有。秦襄王曾用十五城向趙國去換取此壁,因而有藺相如“完壁歸趙”的美談。秦始皇並吞六國,同時也奪得此寶。

始皇二十六年,揀選天下良工將此壁剖為三段,中段製成天子的傳國璽,其方四寸,頂上鐫五龍交紐,印麵李斯鐫八個篆字為“受命於天,富壽永昌”。左段製作印形,其紐直豎上有閃閃發光的兩點,據說這就是宋徽宗所賜茅山玉印的材質。右段也製作印形,其紐橫撇紐上霞光燦燦,據說後為龍虎山天師所得.

因為茅山所傳的道統為“上清大洞經”,茅山元符宮就建有“上清宗壇”,它和江西龍虎山的“正乙宗壇”、江西閣皂山的“靈寶宗壇”?並稱為“天下三大符篆宗壇”.

宋徽宗也曾要茅山、龍虎、閣皂“三山鼎峙,輔化皇圖”。所以茅山玉印,真正應稱為“鎮壇玉璽”。這略為提起,以便了解茅山玉印的來龍去脈。

第二天淩晨,正值永樂皇帝早朝,欽差進宮複旨,值班太監接過玉印奉上。

永樂帝龍目一觀,果然是隱隱瑞氣、霞光閃閃的一顆四寸見方無瑕美玉精製成的玉印;再看印麵,卻鐫著“九老仙都君印”六個篆體陽文。心想:隻要將這原來六字磨洗去掉,再刻上“奉天承運之寶”六個篆字,不就是我大明皇家的禦用之璽了嗎?於是他十分喜悅地傳下旨意:

著文華殷掌中書事中書舍人篆寫印麵;

著尚寶司卿負責侍護管好玉印;

著工部尚書揀選天下良工鐫刻印麵篆字;

著欽天監揀吉日良辰,刻日興工,

聖旨下,誰敢有違?

尚寶司卿終日誠惶誠恐地捧著這碩玉印。

中書舍人齋戒沐裕熏手起草印麵篆字。

欽天監天官運周易,推人卦,精度日月,詳掐黃道、黑道。

據說,天下至寶都有靈性.因這順玉印是“和氏璧”鐫拚,因此工部不敢輕易動手改鏽。但聖諭催遙,不敢動手也得動手,因此要欽天監擇取了一個吉日良辰,工部尚書朝冠朝眼,焚香拜告天地,並在工部大堂之上陳設了兩張公案,公案上茵鋪器繡,褥引芙蓉,巷恭敬敬地到尚寶司,向玉印大禮參拜後,才捧到工部大堂的茵褥上。

各玉匠亦依次拜天、拜地、拜玉印,然後拈香焚紙,默默禱告,隻見這玉印霞光萬道,瑞氣幹條。這時隻聽得雲板一響,欽天監差官喝道:“辰時已到!”工部尚書即令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