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楚便化成了白虎,也不是那麼容易害怕如此眾多的法術神通,雖然看到這隻龍馬麟比自己高大如巨人,但自己分身的白虎卻多如千萬,哪裏還怕得了這巨獸。
二人的戰鬥驚天動地,這樣的說法太過逍遙,因為此地的天地他們的法術撼動不了,用驚天動地來形容,也為時過早,但確實讓此地到處都眼花繚亂,法術神通,亂碰亂撞,狂吼怒嘯比比皆是。
龍馬像馬,麒麟像獅子,麒麟:“麒,仁寵也,麋身龍尾一角;麐(麟),牝麒也。這龍馬麟,不但長得龍馬的樣子,更長了麒麟的樣子,所以它二者都有相同的形式。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或者龍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
龍馬:《龍馬記》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龍馬,這個詞所指並非龍和馬兩種動物,其實,“龍馬”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馬。傳說的龍馬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偉岸無比,頭形像龍,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一圈彩色鬢毛,引頸長嘯,發出動聽而和諧的聲音。
中國古代一直將龍馬的出現視為一種祥瑞之兆,因為它瀟灑昂揚、神采駿逸、乘風禦雨,追逐日月、不畏艱險、永往直前,是剛健、升騰、昌盛、發達的代名詞。今天我們就說說關於龍馬的傳說。
後記:在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記載:“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相傳在上古時期,我們的人文之祖伏羲氏帶領部落在黃河一帶繁衍生息,有一天,在孟津東部的圖河上,一匹龍馬踏波而來,伏羲與之搏鬥了七天七夜,降服了龍馬。伏羲依據龍馬背負的花斑,仰觀天象,俯察法地,繪製出了河圖,創造了先天八卦,創立了最早的文字,結束了混沌蒙昧,開啟了華夏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最早源頭。
另有《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就是說,龍馬是天地的精靈,在馬身上長有龍的鱗片,在綠色的身體上長有紅色的斑紋,身高八尺五寸,身上有翅翼,在水上行走不會沉沒,聖人在的時候,它背負著圖文出於孟河之中。
甘肅天水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那裏有一座伏羲廟,在大殿中有一匹形狀似龍似馬的雕像,這就是傳說中的龍馬。同樣,在伏羲故裏河南省孟津縣,那裏有一個龍馬負圖寺,寺裏也供奉著一匹三米多高的龍馬。在中國古代,龍和馬的關係非常密切,古人認為,龍和馬是可以互變的。《周禮》上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山海經》裏講:“馬實龍精”。也就是說,龍成了精就變成了馬。正如,明吳承恩《西遊記》中談到的,西海龍王的三太子被觀音菩薩化作白馬,成為唐僧的坐騎,稱作“白龍馬”。
南朝梁沈約《宋書·符瑞誌》中說:“龍馬者,仁馬也,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長頸有翼,傍有垂毛,鳴聲九哀”。就是說,龍馬是黃河的精靈,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身生有翅翼,在翅翼的邊緣有鬢毛,引頸長嘯,發出那嘹亮動聽的嘶鳴。
《易經》中有:“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征,代表著君王、父親、大人、君子、威嚴、健康、善良、遠大、生生不息等。古人認為,龍馬等同於純陽的乾,它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的代名詞。
古人已經把龍馬的形象和精神,當作了是炎黃子孫的化身。
白虎是西方保護神、戰神、殺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是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所組成。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因西方屬金,色白,故稱白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根據中國古代傳統觀念,秋季為肅殺的季節,而且處決犯人多安排在秋季,即是常說的秋後問斬。所以白虎主殺,被認為是殺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轉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