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一詞悠久而古老,早在古埃及文明時期便有關於同性戀的粗略記錄。我國自春秋戰國時期便有“餘桃”、“斷袖”、“龍陽”之典故。同性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他們又都生活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下?本章將與您一起走進這個社會群體當中,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態。
任何民族、任何文化背景、無論古今的任何年代,絕大多數人類都是以選擇異性作為性伴侶,並為此建立了男女通婚為合法的婚姻準則。不過,在任何一個人類文化背景和曆史年代中,都有同性戀者活動或同性性行為發生的記錄。盡管同性性行為曾被廣泛地認為是非自然性的、異常的,甚至是邪惡的和有罪的行為,但總的說來社會環境已經對同性性行為越來越寬容了。
同性戀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醫學問題和社會學問題,同性戀者在社會生活中和在法律上都處於不利地位。而目前對同性戀現象的“科學”解釋仍比較混亂且明顯滯後。所以社會對同性戀的“樸素”認識,使得大多數同性戀者將自己的性取向深深地隱藏在內心深處,甚至不惜與異性結婚以避免外界對其性取向的猜測。即使在同性戀團體中進行活動者也不願讓“局外人”了解自己的“真相”。這使得我們很難完全掌握同性戀的發生率以及他們的社會生活和其他有關活動。由於個人情感因素和祈求社會承認的心態,使得我們對同性戀者的調查不能完全反映事實真相,這也是對同性戀進行深入研究的巨大障礙。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很有限,眾多醫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也在為此不懈努力。
7.1同性戀流行病學調查
7.1.1世界曆史上同性戀存在的現象
有關同性戀的描述,首先出現在希臘文學史上一個女性同性戀者的詩歌中。這個人就是薩孚(Sappho)。在公元前6世紀,薩孚在其出生地來茲波斯島(Lesbos)上辦了一所專門教授貴族禮儀的私立學校,教學生詩歌、舞蹈和音樂。她瘋狂地一個接一個地愛上她的學生,用巧妙而充滿肉欲的詩歌向她們表達愛情。她的詩歌為她在希臘人心目中贏得了“第十藝術美神”的美稱。最後,因為遭到一個女戀人的拒絕,薩孚蹈海而死。直至今日,從她的名字和出生地延伸出來的單詞Sapphism(女同性戀)和Lesbianism(女同性戀關係),仍然是描述女性同性戀的代名詞。公元1世紀,亞曆山大的費羅用“同性戀”術語翻譯了罪惡之地的故事。從此,一個不精確的《聖經》故事使同性戀變成對國家的嚴重危害。《聖經》上也就出現了對同性戀問題的訓誡:你不可像同女人交合那樣地與男人交合,那是令人厭惡的;如果某人像同女人交合那樣地同一個男人交合,他們兩人就都是邪惡的,他們應當被處死。
在公元10世紀的日本,佛教徒間有一種古希臘式的肛交傳統。他們喜歡古希臘的那種師徒關係,一個年長的佛教徒作為師傅和保護人,年輕的僧人則以愛和獻身回報。常常有和尚與漂亮少年同居的事情發生。許多流浪武士(即日本浪人)帶著一個少年同遊,並經常為爭奪少年而決鬥。1687年,日本作家Ihara Sikaku的作品《男性之愛鏡》描寫了一個男人對男女兩性的感覺和在兩者之間權衡利弊的情景。這首詩表明,在當時的日本,人們對同性戀與異性戀是同等看待的,隻是把同性戀視為愛情的一種,並無特別的歧視。
在英國,法律對同性性行為比較嚴厲。著名的王爾德因同性戀而被判處兩年徒刑。1900年他逝世後,他的書籍和作品仍然遭禁,致使英國出版界和文化界對同性戀問題噤若寒蟬。
根據赫希菲爾德的統計,德國柏林在1900年左右大約有20000名男妓。有傳言認為在軍隊、行政、外交部門的高級官員中都存在同性戀者,並已經形成了一個同性戀集團,構成了第二政府,蒙蔽皇帝。有人指證王子也參與其中,最終導致王子引退,放棄皇位繼承權。這可能是人類曆史上第一位因為同性戀問題而放棄皇位者。
在有關同性戀和同性性行為的社會文化學調查中發現,135個文化(部落)中有48%的社會反對同性戀,8%的社會忽視同性戀,27%的社會接受同性戀,而其餘的17%的社會裏,同性戀和同性性行為是符合普遍的傳統習慣的。
7.1.2中國古代同性戀現象
同性戀以及同性性行為在中國曆史上的存在也是不爭的事實。
《商書·伊訓》說到“三風十愆”,是關於同性戀的最早記載。“三風十愆”是指3種惡劣風氣所滋生的十種罪愆。即巫風二,舞、歌;淫風四,嬖貨、色、遊、畋;亂風四,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而為十愆。其中,比頑童即玩男童,搞同性戀。該書描述道:“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
在中國曆史上,確實存在著許多有關同性戀和同性性行為的記載。著名的“餘桃”、“斷袖”、“龍陽”等典故,以及“鄧通錢幣”等實物均顯示了同性戀在中國的曆史軌跡。
在中國曆史上,同性戀首先被冠以“龍陽”的稱號,其故事見《戰國策·魏策》:“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王曰,然則何為涕出?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裏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巨之凶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王人君,走人於庭,避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裝而趨大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於是布令於四境之內,曰,有敢言美人者族。”龍陽君姓名雖不傳,但後人稱同性戀為“龍陽”,確源出於此。
此外,還稱同性戀為“餘桃斷袖”之癖。“餘桃”的典據見韓非子的《說難篇》:“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聞有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一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嚐矯駕吾車,又嚐啖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變也。”“斷袖”的典據載於《漢書·董賢傳》。董賢年二十二,即為三公,哀帝興會所至,甚至於要把漢家天下禪讓給他。《漢書》說他“為人美麗自喜,哀帝望見,悅其儀貌”,不久便出則參乘,入同臥起。“嚐晝寢,偏籍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恩愛一至於此。
由於對生育至高無上的推崇,我國古代對同性戀的態度仍然是以排斥和敵視為主,並將其視為“陰陽不調,災害並臻,元元蒙辜”的根源。因此,在漢哀帝(卒年25歲)“駕崩”後不久,董賢(卒年22歲)即被迫自殺。“斷袖之誼”就成為了男性同性戀的代名詞。漢哀帝和董賢都有妻室,並非單純以同性性活動作為唯一的性欲滿足來源。這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
除上述曆史記載以外,詩詞歌賦、陶瓷壁畫、雕塑美工作品中,均可見到同性戀和同性性行為的痕跡。
7.1.3現代同性戀發生率研究
現代對同性戀的研究起始於20世紀。1906年,荷蘭的羅蒙調查了600名男性大學生,發現2%是絕對的同性戀者,4%是雙性戀者。1920年,德國著名性學家赫希菲爾德調查了3665名男性,發現其中2.3%為絕對的同性戀者,3.4%為雙性戀者。金賽的調查始終是現代性科學許多方麵的數據來源。金賽調查發現,大約50%~60%的男性能回憶起他們曾在青春期前進行過同性性活動。大多數有過這種經曆的兒童第一次這樣做大約在9歲,不到一半的人持續地進行這種同性性接觸直到進入青春期或成年期。同性性遊戲的最常見方式為相互有意識地暴露生殖器。約1/3者有兒童期同性性經曆的人沒有再進一步的行為。但大約有2/3的人進一步進行手——生殖器的接觸。有不到10%的男孩試圖進行將物體插入男性尿道的潛在危險行為。因此,雖然有一半以上的男性回憶起有青春期前同性性行為,但這種行為通常是境遇性的、無規律的、很少能喚起性興奮的。
盡管比男性數量少,但仍有1/3的女性報告有青春期前同性性體驗。和男性一樣,最常見的行為方式是暴露和檢查外生殖器(“我讓你看我的,你也讓我看看你的”),其中有1/3除了暴露生殖器以外沒有任何其他行為。接近2/3進展到手——生殖器刺激,但隻有不到20%報告有陰道插入(通常用手指)。女孩的這種行為是很少發生的,為境遇性的,持續時間也很短,很少或沒有產生性喚起。進入青春期後,大多數女孩短期放棄了任何形式的性行為,隻有5%有同性性體驗女孩將這種行為持續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金賽報告中最引起爭議的是涉及成人同性性行為比例的數據。金賽等人發現,在青春期開始到45歲之間,有37%的男性至少有1次通過軀體接觸達到性高潮的同性性行為。在35歲尚未結婚的男性中,有5%左右的人通過同性性接觸達到性高潮,大約已婚男性的10%報告在他們婚姻關係存在期內有這種經曆。現已明確,這個曾被廣泛引用的數據“37%”在某種程度上過高估計了成年男性通過同性性行為達到性高潮的發生率。在金賽樣本中,來自同性戀組織的成員、教育程度極低的男性和有過進監獄經曆的男性過多,而監獄中同性性行為的發生率特別高。近幾年,這個數據被認為應在25%~30%之間。
綜合起來看,金賽調查的結果是:男性絕對同性戀的比例為4%,雙性戀為18%左右;女性絕對同性戀比例為3%左右。根據美國心理學會1974年的推測,美國同性戀者大約有1000萬人,相當於美國總人口的10%~12%。當然,這個數據隻是一種推斷,作者認為其中有許多可能是雙性戀者或者隻是有過同性性行為曆史者。德國的施奈貝爾在20世紀70年代對許多國家所進行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絕對的同性戀可能占人口總數的3%~4%,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性戀占人口總數的比例是非常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