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性行為模式是年齡相當的成年男女雙方有性交意向,可以引導兩性的性器官媾合互動獲得快感,並可導致生育的性行為。性心理障礙又稱性變態,是相對正常性行為的反常性行為模式。通過閱讀本章,將對平時大家所說的“變態”,有更深的認識。
9.1概述
9.1.1概論
在人類社會中,健康的性心理和正常的性行為總是把性看作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夫妻關係的一部分。他們不僅尋求自己的滿足,也努力使對方得到滿足,或至少尊重對方,在對方同意的情況下才發生性關係。也就是說他們的性愛總是指向完整的異性個體,異性間的愛慕最終總會發展為相同的行為模式,即以性交和其他性愛技巧作為滿足性欲的基本形式,而且最終目的總是指向婚姻和生育。
然而現實生活裏又往往存在形形色色的性心理反常的表現,那麼,這些五花八門的性心理反常表現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兩性間的性心理及性交往是有一定的基本常態的,普遍以兩性之間性器官接觸(性交)的方式作為性行為的合理方式。而性心理障礙就是指有些人的性心理和性行為由於種種原因而失去常態,它們不以生殖為目的,往往使生殖目標變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是倒錯的、使正常人不能接受、甚至覺得不可思議的性行為,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性的觀念(即性知識)、情感反應、態度和行為呈病態表現,其主要特點是性欲喚起、性對象和性欲滿足的方式異於常態。性心理障礙患者對於正常的性活動通常沒有要求,甚至心懷恐懼,他們的變態性行為常具有強迫性和反複性,他們的自我控製和自我保護能力往往較差,但並非時時發作。他們隻是在歪曲的性衝動支配下,在特定的情景和處境下突然付諸行動,當時怎麼也控製不了自己,他們在事前並無周密準備,案發後又能供認不諱,常常感到痛心疾首,無限悔恨,有些人強烈要求醫治,希望擺脫這種令人痛苦的狀況,但也有些人則不認為自己是病態。
醫學上把性心理障礙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性心理障礙包括:性身份障礙、性偏好障礙和性取向障礙。繼發性性心理障礙多係腦器質性病變和精神疾患所引起的性行為障礙,如顳葉癲癇患者可發生窺淫症、戀物症、露陰症等多種類變態性行為;精神發育不全患者也往往存在這類變態性行為。這些變態性行為隻是原發疾病的並發症狀,應與單純性性心理障礙加以鑒別。
性心理障礙的病因尚不明確,它們包括生物遺傳方麵、心理學方麵、環境和社會等方麵因素的影響。我們知道,性行為要經過後天學習才能學會,而婚前長期生活經曆的千差萬別則塑造了每個人變化多端的性意識和性觀念,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家庭及社會環境影響會給他的性觀念打上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十幾歲之前正處於他們的性不成熟期。因此,不同的性心理可以造就不同的性行為方式和不同的性障礙。下麵將具體分析一下性心理障礙的各種可能原因。
1.生物遺傳學因素
多年來生物遺傳方麵研究的結果表明,大腦和神經係統中並未能證實有任何特別的化學物質與性心理障礙有關,而激素方麵的研究結果始終是矛盾的,無法做出任何結論。專家們正致力尋找遺傳基因方麵的問題。
2.心理學因素
性心理障礙的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如強迫性人格——刻板固執,又稱執拗性人格,即辦事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意識保守,缺乏隨機應變能力,遇事優柔寡斷不善決斷,對自己要求高但缺乏自信,工作負責過於謹慎。這些人容易產生強迫性症狀和焦慮、抑鬱反應。此外,有些人可能具有分裂型(如窺淫症)、未成熟型或被動型人格(如露陰症)。幼年和早年性心理發展中的挫折或衝突與成年後的性心理障礙有著心理動力學上的因果關係。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兒童在3歲左右產生對異性父母的愛戀,即俄狄浦斯愛戀。男孩由於愛母親而把父親當作情敵而嫉恨,又怕父親生氣會割去他的陰莖而心懷恐懼,當其年齡再大些,男孩將放棄對母親的愛戀而仿同其父,這樣男孩的俄狄浦斯愛戀便得到正常解決。否則,這種愛戀就會凝固並在無意識中形成俄狄浦斯情結,對以後的性格形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成為日後性心理障礙的根源。
3.環境和社會因素
一般來說,反常的性行為是不合理的社會強製和壓抑所造成的性心理衝突的後果,所以它也是一種複雜的社會問題。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變態的性行為就是幼兒的性行為”。成年後,當性欲受到現實生活環境的限製或個人人格的缺陷而無法正常宣泄時,即會退回到早年固結點,避開自我控製,直接以幼兒性欲的方式表現出來,形成性心理障礙。所以他認為性心理障礙是在成年人生活中持續地表現幼年性欲的成分並以幼年的方式獲得滿足。
家教是否得當對性心理障礙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父母的言行舉止無不對孩子的幼小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性教育啟蒙教師。父母的性觀念會通過他們有意或無意的舉動而影響到下一代,例如異裝癖,則是因父母反複安排孩子穿異性服裝培養成的一種嗜好,這是一種條件反射性的性心理障礙形成過程。按照性心理障礙發生的不同階段可以劃分為以下層次:①尋找伴侶階段的異常:如窺淫癖;②觸覺前階段的異常:如露陰癖、淫語症;③觸覺相互作用階段異常:如摩擦症;④生殖器結合階段異常:如施虐癖。
對於性心理障礙者要注意他們與性流氓犯罪不同,他們往往具有傷病的心靈。在醫生麵前他們是患者,所以他們應該受到同情和關懷。隻有當他們真正信賴醫生後,他們才願意把埋藏在心中多年的難以啟齒的心理活動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當然,這一過程實質上是患者自我認識、自我剖析的過程,也就是心理治療的過程。醫生隻有讓患者領悟到什麼是正常的性心理,什麼是異常的性心理,並幫助患者認清他的病態行為給家庭、社會和個人帶來的嚴重危害,並對此感到痛心和悔恨,才能激起患者的強烈求助願望,並有希望取得良好的心理輔導效果。
我們承認心理有正常和異常之分,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兩者有著實質性的差異,不能不加以區分。因此在正常和異常之間必然存一種界限,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心理正常卻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到處適用的絕對標準,心理正常和異常的界限又是不能絕對確定的。有時會隨時代的變遷與社會文化的差異而變動。因此,以正常和異常的界限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變態,隻有把他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放到當時的客觀環境、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慮,通過和社會認可的行為常模比較,以及和其本人一貫的心理狀態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較,才能判斷此人有無心理障礙,以及心理狀態的程度如何。如果一個人能夠按社會認為適宜的方式行動,其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能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時出現輕度情緒焦慮或抑鬱現象,也不能認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範圍。換言之,心理正常是一個常態範圍,在這個範圍內還允許不同程度的差異存在。所以,目前在診斷性心理障礙問題上尚缺乏明確、客觀的指標,這種指標往往帶有明顯的社會文化烙印,並隨著曆史的變遷而變化。
9.2性別認同障礙
9.2.1概況
現實生活中有極少數人始終不把自己看作自己應屬的生物學性別,男的向往成為窈窕淑女,女的願作英俊少年。這種自我意識的性別與生物學性別不一致的情況稱為性別認同障礙。這些患者的解剖和生理完全正常,隻是性心理不正常,例如男患者具有不折不扣的女性性心理,強烈認定自己是女性,是投錯了胎,非要請醫生把他們改變為女性。他們都是在青春期後求醫的,內心十分痛苦,如果不滿足其性別轉換的要求常具有強烈的自殺或自殘傾向,甚至自己動手割去陰莖和睾丸。這種性身份障礙可能具有生物學基礎,也可能同樣與年幼時所受的教育不當有關,如父母或祖父母從小把男孩當女孩撫養。上海曾報道某些幼兒園中有近半數的男孩被打扮女孩,這一方麵是為了好玩,另一方麵也是為滿足再有個女兒的心理。這些家長顯然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們的幼小心靈產生嚴重不良影響,長此下去,他們很可能發展為性身份障礙或異裝症等性心理障礙。
為了更好理解這一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明確幾個基本概念。
(1)性別一個人的性別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如性腺性別,遺傳性別(又稱染色體性別),激素性別,表現性別(又稱外生殖器形態性別),心理性別(又稱性別自認或性身份),社會性別等,這裏所指的性別是解剖、生理或生物學上的男女之別。
(2)性身份可以理解為心理學概念或心理性別,它指的是與性別有關的性格、氣質、思想感情和行為。所以性身份也就是性別自認或性別同一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心對自己性別的認識是否與其生物學性別相一致。一般來說,二者必然一致,但有極少數人卻完全不一致,那就成為性身份障礙或性認同障礙或性別轉換症。
(3)性角色是社會學概念或社會性別,它指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地位、環境下的社會表現形式或身份。
性別、性身份、性角色按說是同一回事,但有時也出現例外。如古代的花木蘭替父從軍,其性角色便一度成為男性;又如電視劇《藍花豹》裏的女主人公藍花豹從出生就失去母親,她父親出於對亡妻的癡愛,決心自己把女兒帶大並不再續娶。由於其單親父親生怕別人知道他沒有兒子就說他絕了後,於是一直謊稱藍花豹是男孩並從小把她當兒子撫養,使她的性角色被偽造成男性。後來還給她娶回一位貌美善良的“妻子”,當然,藍花豹隻能拒絕和妻子圓房。藍花豹的父親為了把謊話繼續編下去,甚至荒唐地偷偷把拉來的一位異鄉小夥子冒充藍花豹推進兒媳的房內,“借種”生了“孫子”。但藍花豹性成熟後逐漸懂得自己不是男孩,而且也暗地裏愛上隊裏的一位棒小夥子,這位平時總把她當成小弟弟而一直照顧她的大哥哥才是她的心上人。最後,被十分愚昧的父親擺布得萬分痛苦的藍花豹終於忍受不了欺世盜名的身份,公開了自己的性別,舍“妻”棄“子”去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了。可悲又可憐的老父親自覺顏麵丟盡、跳進火海自盡了,兒媳則悲憤欲絕不知去向。在上述案例中,花木蘭、藍花豹的性心理完全正常,她們根本不存在性身份障礙或性別同一性障礙。
9.2.2性別轉換症的發病率
性別轉換症的發病在男性為4/10萬,女性為1/10萬,心理治療效果不佳。國外認為既然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倒不如按病人的要求使其肉體性別得到改變,自1930年施行第一例變性手術以來已有萬例以上的改性手術獲得成功。新加坡某醫院因收治大批改性手術患者而聞名於世。這種手術一般由男性改為女性,一是因為男性病人多,二是因為女性轉為男性的手術往往不易成功。因為女改男的手術要做3次,首先切除乳房和內生殖器官,再造陰囊和成形睾丸;其次是分兩個階段造一個人工陰莖。由於把陰蒂包埋在人工陰莖內,所以可能保留了性高潮能力,這種成功率大約隻有50%。這種手術之前往往要先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素治療,並完全按異性方式生活一段時間後再考慮是否施行手術。這些患者術後能否得到社會承認仍有一定問題,如美國一位改性10年的“女”犯人仍然關押在男監之中的單獨牢房中,監獄當局拒絕把“她”安排到女監中。一位原來是男性網球選手,手術後成為女性,但由於染色體檢查通不過而被拒之於女性網球比賽之外。我國近年也實施了200多例這種手術,但患者術後所受的精神與社會壓力很大,其痛苦並未得到徹底消除,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目前學術界傾向於盡可能不實施變性手術,以避免手術的並發症、後遺症,同時也避免給患者帶來另外的同樣巨大的精神壓力。因此,目前主張他們順其自然,按自己向往的方式生活,但並不一定做生殖器的變性手術。
9.2.3性身份障礙的診斷
“案例1”
“尊敬的大夫:您好!我是個24歲的年輕男性,生理發育正常。1991年從藝術院校畢業後一直從事美術宣傳工作。可是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對自己的性別有著深深的懷疑和迷茫——因為我有著清秀的相貌和溫柔的性格,我很像一個女孩,同學、親友也都這麼講。在十幾年的學生生涯中,我受到過特別善意的保護,也遭到過惡意的中傷。隨著青春猛烈的到來,我的痛苦不安也隨之加劇,常常覺得自己‘投錯了胎’,連我的母親有時都會開玩笑地這樣說。在大學裏,我從《青年心理學》等書籍中發現我是個完全的‘易性癖’(性別轉換症)患者:對女性不感興趣,而對一些威武雄壯的男性有一種難以自製的親近感。一個美國作家的變性自述讓我知道了改變性別不是不可能的事。我愈來愈強烈地要求成為一個從心理到生理完全統一的人。近年國內多家醫院也開展了變性手術,使我明顯地感到國內輿論對這類病人已抱有同情寬容的態度了。我因此而充滿了生活的信心,隻是現在我還沒有那麼強的經濟實力和活動能力來改變自己的性別和身份,所以,我很迫切地想詢問大夫,做變性手術要有什麼手續?手術後性敏感程度怎樣?手術後有可能生育嗎?懇請您答複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