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醫學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體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稱艾滋病病毒)所導致的傳染病。通俗地講,艾滋病就是人體的免疫係統被艾滋病病毒破壞,使人體對威脅生命的各種病原體喪失了抵抗能力,從而發生多種感染或腫瘤,最後導致死亡的一種嚴重傳染病。

12.1艾滋病概況

艾滋病病毒終身傳染,破壞人的免疫係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嚴重破壞、以致不能維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時,感染者便發展為艾滋病病人。隨著人體免疫力的降低,人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因各種複合感染而導致死亡。

自從1981年美國的臨床醫生們首次在同性戀男子中發現這種以免疫缺陷和淋巴結病變為模式的疾病以來,艾滋病病毒可以說在全世界迅速蔓延。多年來,國際社會為防治艾滋病作出了積極努力,防治工作有所進展,但艾滋病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仍未得到有效控製。2007年11月20日,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發布的2007年度世界艾滋病報告顯示,全球目前有3300多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在這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成年人約為3080萬,15歲以下的約為250萬。從各地區看,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依然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數達2250萬,占全球總感染人數的68%。2007年全球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數預計為250萬,相當於感染者每天增加6800多人;2007年死於艾滋病的人數預計達210萬,相當於每天5700多人死於艾滋病。艾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症。

中國於1985年發現首例艾滋病感染病例。在1985年至2000年底的15年間,中國累計報告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分別為880例和496例,而2001年和2002年兩年合計報告的艾滋病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分別為1742例和716例,2002年全年報告艾滋病病例數比2001年增長44%。

2007年11月29日公布的《中國艾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指出,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國已累計報告22.35萬餘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其中病人數為62838例,死亡報告2萬餘例。截至2007年底,我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5萬人。與《2005年中國艾滋病疫情與防治工作進展》中公布的數字相比,這兩個數字分別增加了5萬人和1萬人。評估報告還顯示,估計我國現存的70萬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超過半數是經性傳播感染的。

12.2艾滋病的曆史回顧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美國幾個大城市的同性戀青年男子中,突然大量發生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和卡波氏肉瘤,並伴有免疫缺陷症狀,患者的平均年齡36歲。以往這類疾病很少在健康人中發生,而在青年中就更為罕見。因此,這一突發現象引起了美國疾病控製與預防中心(CDC)的關注。至1981年8月,CDC已收到111例同性戀伴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或卡波氏肉瘤病例報告。1981年秋,在紐約還發現幾例非同性戀的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患者,均為靜脈吸毒者。

1981年12月,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集中報道了一些細胞免疫缺陷病例。1982年1月,邁阿密又報告1例55歲的男子患卡氏肺孢子蟲肺炎死亡。此人既不是同性戀者,也不使用毒品,也非來自海地,而是一個血友病患者,曾是用第Ⅷ因子濃縮劑,此後,又發現了2例類似患者。

CDC於1982年7月16日,在MMWR中對此作了報道和評論,認為3名血友病患者的臨床和免疫學方麵的表現與近來同性戀患者、非同性戀患者靜脈注射毒品有極其相似之處。可以設想,這種病是由同一種病原體經血液及其製品而傳染的。這是第一次提出同一種病原體引起發病和經血傳播的設想。

醫學家們研究了上述病例,歸納出一些共同特點,患者都有嚴重的細胞免疫缺陷,都激發不同類型的機會性感染,尤其是卡氏肺孢子蟲肺炎,弓形蟲病和腫瘤如卡波氏肉瘤,死亡率很高。易患者為男性同性戀者,靜脈注射毒品者,海地移民或血友病患者,合稱4H,其感染途徑主要為性交及血液傳播,同性戀,靜脈吸毒,免疫缺陷,卡氏肺孢子蟲肺炎與卡波氏肉瘤被聯係在一起,並被考慮為一種新的疾病單元,從而在醫學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從此被全世界所認識。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注。1982年9月,美國CDC正是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為該病命名,簡稱AIDS,中文譯為艾滋病。

1983年著名的法國巴斯德研究所腫瘤病毒實驗室主任蒙塔尼爾(Montagnier)首先從一名患淋巴結病綜合征的男性同性戀者的淋巴結中分離得到一種艾滋病的淋巴結病相關病毒(lympha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簡稱LAV)。1984年美國國立腫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也報告從艾滋病病人血液標本中分離得到多株逆轉錄病毒,因為這種病毒主要侵犯那些起免疫作用的淋巴細胞,所以命名為嗜人TH淋巴細胞三型病毒(human T-lymphotrophic virus Ⅲ,簡稱HTLV-Ⅲ)。這兩種病毒被認為是同一種逆轉錄病毒的變種,並肯定為引起艾滋病的病原體,稱為LAV/LTLV-Ⅲ。1986年7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公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會議決定,將艾滋病病毒改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

艾滋病的英文簡稱為AIDS;而艾滋病病毒則為HIV。艾滋病病毒是指破壞人體免疫係統的病毒;而艾滋病則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經數年或十數年後免疫係統嚴重被損、無力禦敵,而發生多係統的感染性疾病,病人出現一係列臨床症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infected patients)是指艾滋病未發病之前的帶艾滋病病毒者。三者應予區別。

12.3艾滋病的流行病學調查

12.3.1病原體

1.起源

根據庫存的血樣回顧性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查出最早的HIV血樣標本是從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班圖族成年男子1959年抽取的血樣標本,其血樣一直保存至今。這名男子原發診斷為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研究人員對該血樣進行分析後發現其中含有目前很常見的艾滋病Ⅰ型病毒。這一發現證明,艾滋病病毒可能在1959年以前就開始感染人類,這比目前醫學界普遍接受的時間可能要早10~20年。基因測定表明,在這名班圖族男子身上發現的艾滋病病毒與目前在全世界流行的很多艾滋病病毒變種的原型結構相類似。研究人員認為,現在的許多艾滋病病毒變種可能都是由1959年以前最先在非洲出現的一種艾滋病病毒演化而來的。

在首個艾滋病例出現25年後,美國、歐洲和喀麥隆科學家在2006年5月《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說,他們已經證實,人類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於非洲黑猩猩,地點就在喀麥隆南部的叢林深處。科學家們在非洲喀麥隆的野生黑猩猩身上,發現類似人類艾滋病病毒的SIV病毒,證實了科學家認為野生黑猩猩是人類HIV病毒天然宿主的理論,對研究HIV的曆史和起源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解開HIV病毒來源之謎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科學家雇用了眾多的動物追蹤者在茂密的叢林中收集野生黑猩猩的新鮮糞便,取樣超過了1300個。而在此之前,科學家為了找到在不傷害這些瀕臨絕跡動物的情況下,通過糞便檢測病毒的有效方法,就花費了7年時間。

科學家知道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帶有它們自己的艾滋病病毒,科學上稱為SIV,即猿類免疫缺乏病毒。SIV與人類HIV病毒的基因序列極為相似,足以表明兩者的同源性。他們由此推斷,SIV病毒就是人類艾滋病病毒的“祖先”。由於以前隻有通過驗血的方式,才能檢測黑猩猩身上是否攜帶SIV病毒。因此,科學家僅在少數的幾隻被人類捕獲的黑猩猩身上發現過該病毒。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現在可以通過檢測黑猩猩的糞便,來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本次研究中,科學家采集了生活在喀麥隆遙遠叢林的黑猩猩的排泄物,利用SIV病毒抗體及基因序列分析等手段,發現約有30%~35%的黑猩猩是SIV病毒的攜帶者。

那麼,艾滋病病毒究竟如何從動物身上傳播到人身上的,尤其是那致命的第一次接觸。該國際研究小組的負責人,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科學家比阿特麗斯·哈恩博士認為,人類艾滋病的起源很可能是獵人在狩獵過程中,接觸了已感染SIV病毒黑猩猩的血液或體液(非洲一些地區的土著居民捕捉猩猩等靈長類動物,食其肉或將其血液注射到人體內,認為可以增強身體和增強性欲)可能是造成艾滋病病毒從黑猩猩傳播到人類的“罪魁禍首”,當然,也可能來自捕食過程中黑猩猩對人類的抓咬。因為艾滋病病毒通過體液傳播,一旦黑猩猩的體液進入人體,而這隻黑猩猩又恰巧感染了SIV病毒,那麼這可能就是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開始。攜帶SIV病毒的黑猩猩並沒有表現出人類艾滋病的相關症狀,這是最好的證據,說明黑猩猩是人類艾滋病的天然宿主。哈恩同時表示,所有受感染的黑猩猩具有共性遺傳模式,這表明它們具有共同的祖輩。哈恩稱:“猩猩們很少受到SIV病毒的傷害。病毒在傳播時可能變得更具有殺傷力。”

但令人費解的是,哈恩發現SIV病毒的地點是喀麥隆,而世界上第一個人感染HIV病例發生在數百千米外的今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金沙薩,艾滋病毒究竟怎樣從叢林傳播到城市中的呢?哈恩認為,從喀麥隆通向剛果的一條河流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條河很可能就是剛果河的支流之一——桑加河。桑加河發源於喀麥隆南部的叢林之中,20世紀30年代成為運輸象牙和木材的重要水道。被黑猩猩抓傷或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很可能就是通過這條路線走出叢林的。

2.病毒特點

HIV呈袋狀球形,直徑約150mμm,包膜有一薄層類脂質構成,具有抗原性。HIV有10%堿基序列不同。是單鏈RNA病毒,外有核殼蛋白,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逆轉錄酶,能以單鏈RNA作為模板,轉錄為雙鏈DNA,該雙鏈DNA可與宿主細胞的DNA結合然後逆轉錄為病毒的單鏈DNA,因此感染艾滋病病毒後,病毒的核酸永遠與宿主細胞結合在一起,使得感染不能消失,機體無法清除病毒。現已證實HIV是嗜T4淋巴細胞和嗜神經細胞的病毒。HIV由皮膚破口或黏膜進入人體血液,主要攻擊和破壞的靶細胞T4淋巴細胞,使得T4細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免疫功能。當激活免疫反應的T4細胞幾乎全部被HIV消除,T4細胞抑製細胞在數量上劇增,相反,病人體內T4細胞在數量上驟減,從而導致病人的免疫功能全部衰竭,為條件性感染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HIV對神經細胞有親和力,能侵犯神經係統,引起腦組織的破壞,或者繼發條件性感染而致各種中樞神經係統的病變。HIV和其他逆轉錄病毒一樣,當逆轉錄酶使病毒的RNA作為模板合成DNA而成前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細胞的DNA中時,HIV帶有的致癌基因可使細胞發生癌性轉化,特別是在細胞免疫遭到破壞,喪失免疫監視作用的情況下,細胞癌變更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