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性教育是以學校為主要場所,透過製度化的方式,有專門的師資人員,把有關性教育的內容滲透到課程當中(或單獨設立課程)。在對青少年的性教育中,學校性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章著重介紹學校性教育開展的現狀及其特點。
15.1學校性教育的定義
性是人生命中自然而健康的組成部分,性有肉體和心理的層麵,也有社會、倫理和精神的層麵,各方麵相互統一才是健康的。因此,與“性”相關的教育並不隻是有關“性”的基本知識方麵的教育,更為重要的是性教育涉及性價值觀念和性態度的建立。從性教育的內涵而言,性教育不僅包括解剖和生殖方麵的知識,同時還強調兩性之間態度的發展和引導;並通過社會技能的獲得和提高,達到性與生殖的健康,以及相應權利的維護與保障。因此,性教育不僅是成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更是人格教育,是人生的重要議題。
對於處於不斷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而言,性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正確的性態度對穩定的性情感和良好的性適應都起著積極作用。因此,性教育應該從很早的年齡就開始,作為一項有效的教育,以一個漸進的過程和有效的方式,為處於不同年齡和不同學習階段的青少年提供適當的信息,滿足成長與健康的需要。
學校性教育是以學校為主要場所,透過製度化的方式,有專門的師資人員,把有關性教育的內容滲透到課程當中(或單獨設立課程)。學校性教育的開展應依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成長特點,在小學、中學、大學各個階段,由淺入深、分層次進行,為在校青少年提供無偏見的、正確的、係統的、適宜的和實用的性信息。
15.2學校開展性教育的目的
性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擁有正確的性知識,協助學生認識及適應成長中的性生理或心理轉變所引起的困擾和顧慮,讓學生更能接受自我和建立自信;性教育也是讓學生學會有關人際關係及與人相處的方法,培養尊重及愛護別人的能力;並協助學生培養開明及負責任的性態度,不至於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以及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上存在的性現象,培養學生分析和確立正確價值觀念的能力。
具體而言,學校性教育開展有如下的目的。
(1)提供正確的性知識性教育課程應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及道德倫理各方麵,向學生傳授充足和正確的性知識,以便學生在知道行為後果的情況下及時做出決定。性知識應包括成長與發展、人類生育、人體構造、自慰、懷孕、分娩、親子關懷、性衝動、避孕、墮胎、性虐待、艾滋病及其他性傳染性疾病。
(2)培養正確的性態度與價值觀提供青少年思考、探索及評估自己的性態度的機會,以此發展其價值觀,提升自尊心,發展對兩性關係的洞察力,了解自己應有的義務與責任。性教育雖然不是說教,也不是灌輸教條,但應讓學生認識到健康的性價值觀念,例如關懷、信任、誠實、平等、尊嚴、正直、尊重、承諾、責任等。
(3)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具體包括溝通、判斷、作決定、拒絕不良影響的技能及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並有效協助在校青少年發展彼此照顧、互相支持、非脅迫及令人滿意的親密關係。
(4)建立負責任的性觀念與行為協助青少年思考與“性”相關的健康議題,包括禁欲、如何抗拒性的誘惑及避孕和其他健康措施的采取等,從而減少性問題的出現,包括非預期的懷孕、性虐待、性暴力、性傳播性疾病與艾滋病的傳染等。
15.3學校性教育開展的基本原則
幾乎在每個國家,學校性教育的實施都遭遇合法性、文化差異、宗教障礙以及來自父母、教師、衛生保健服務提供者、社區組織等方麵的反對、質疑或是在性教育的需要及性質上不能達成一致。這其中最主要的是,性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哪些,如何來講授,以及由什麼樣的人來擔當性教育的師資,等等。核心問題是擔心學校性教育的開展會不會起到反麵和消極的作用,如,使處於性活躍階段的青少年情欲更加泛濫等。其實,這種擔心源自於對學校性教育認識的不足,或是陳舊觀念使然。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報告指出,性教育的開展能夠延遲青少年性行為的發生,並有助於采取安全的措施來保護健康。為真正達到性教育的目的,學校性教育的開展應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1.性教育開展之前要了解在校青少年對性教育的需求
通過情況分析,可了解在校青少年已知道的有關性問題、對性的感受、性的活動以及存在的焦慮問題等。同時,也可以了解到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是什麼,關注的問題是什麼,想知道什麼問題,在他們看來哪些與性有關的議題是很重要的。這些為性教育的師資在設計教育課程內容時,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也保證了性教育的針對性。
2.性教育應基於明確的教育目標
學校性教育的立足點是讓學生明白自己是有性有欲的人,有權在與性相關的議題上,自己做主。性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青少年的性健康,使青少年主動采取有利於性健康的行為。為達到這一目的,青少年不僅需要掌握正確的性知識,還需要具有良好的性道德觀念,需要建立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高度負責任的態度,並學會應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在學校性教育的開展當中,培養學生負責任的行為和相關技能的獲得是性教育的重點。
3.性教育的內容應“適時”、“適量”、“適度”和“適當”
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其思考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不同的,而且也有個體差異。處於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以及大學),其成長特點不同,心理需求也不同。基於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性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學生為本,采用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的合理教育方法,依據學生感受到的需要而加以配合。學校性教育內容的設置和開展的時機,應以受教育的主體——學生為核心,依據心理發育和成長特點進行,以“適時”、“適量”、“適度”和“適當”原則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