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眾所周知的一個病名,但要問冠心病究竟是怎麼回事,人們倒未必能說得很清楚。那麼,什麼叫冠心病呢?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的簡稱。它是由於供應心髒營養物質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所致。這種粥樣硬化的斑塊,堆積在冠狀動脈內膜上,久而久之,越積越多,使冠狀動脈管腔嚴重狹窄甚至閉塞。如同自來水管或水壺嘴被長年逐漸堆積的水堿堵塞或變窄一樣。從而導致了心肌的血流量減少,供氧不足,使心髒的正常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產生一係列缺血性表現,如胸悶、憋氣、心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等。因此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髒病。冠心病在國內平均患病率約為649%,且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因此冠心病也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怎樣的
心血管病作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已波及全球,是許多富裕國家的主要病症。盡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心肌梗塞作為冠心病的主要臨床類型還很少見,但到1940年,冠心病已成為美國和某些工業化國家的主要死因。由於冠心病的某些類型的診斷尚有一定困難,故通常以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來代表冠心病的發病和死亡,其中以死亡率更為常用。據世界衛生組織1990年公布的11個國家資料來看,30~69歲冠心病死亡率以北愛爾蘭最高,芬蘭次之,日本最低。在美國,盡管冠心病的死亡率較30年前下降了40%,但仍居美國死因之首。1988年美國國家健康統計中心公布的美國1987年死亡人數及死因順位的資料表明,心髒病占總死因的35%,其中冠心病死亡占241%,居前10位死因之首。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屬冠心病低發國家,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1984年報告,冠心病死亡率:城市為369/10萬,農村為156/10萬。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1985~1989年Monica方案監測結果表明,在由WHO組織的48個監測中心中,中國35~64歲的冠心病標化死亡率僅高於日本,排列倒數第二。男性冠心病死亡率為49/10萬,女性為27/10萬,與死亡率較高的芬蘭(男性493/10萬,女性63/10萬),相差甚遠。1986~1990年我國對10組人群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發病及其危險因素的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監測的3819659人中,急性心肌梗塞男性共發生409例,女性為200例,年發病率分別為10/10萬~26/10萬和8/10萬~13/10萬;死亡率分別為4/10萬~11/10萬和2/10萬~5/10萬。冠心病死亡人數占總死因的447%(男)和372%(女)。1996年有資料表明,心腦血管病死亡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約1/3,其中腦血管病占45%,冠心病占15%。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特點是腦卒中高發,冠心病較低發。
冠心病是怎樣分類的
冠心病一般可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1.隱性冠心病(也稱“隱匿性冠心病”或“無症狀心肌缺血”)
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較輕,心肌缺血病變的廣度較小時,病人無任何不適的感覺,心肌無組織形態的改變。僅心電圖檢查才發現有心肌缺血的S-T段壓低或T波倒置等改變(反映心肌缺血的心電圖表現)。
2.心絞痛
心絞痛是由於心肌供氧和需求失衡所致。有發作性胸骨後疼痛,多在3~5分鍾內消失,為一過性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心肌多無組織形態改變。
3.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髒冠狀動脈某一支或其分支,因動脈硬化,管腔狹窄、堵塞,使供應這部分心肌的血液中斷而發生心肌壞死。臨床上可出現持續時間大於15~30分鍾的性質劇烈的胸部壓榨樣疼痛,有時放射至肩部或上腹部。其為冠心病中最重的一型,如不及時診斷和處理,可危及生命。
4.缺血性心肌病
長期心肌缺血,導致心肌逐漸纖維化或心肌硬化,可引起心髒擴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此型的主要表現形式為:
(1)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或心搏頻率與節律或衝動傳導等任意一項出現了異常。包括心跳過快或過慢、不規則、期前收縮(早搏)等。
(2)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是指由於心肌收縮力減弱,不能將靜脈回流的血液等量地搏入動脈,因而造成靜脈係統淤血,動脈係統供血不足,致使身體重要器官如心、腦、肺、腎、肝、胃、腸等嚴重缺血、缺氧,由此而引起一係列病理變化,臨床所見是一組複雜的綜合症。
5.猝死
是指在原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發生未能預料的突然死亡,也就是猝不及防的驟然死亡。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很短,一般在1小時以內,有的甚至短到30秒鍾,最長的也不超過24小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從症狀或體征出現後6~24小時死亡者稱“猝死”。
另外,近年來有人提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指由於冠狀動脈急性變化,血流突然減少引起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冠心病的流行趨勢是怎樣的
40年前,美國冠心病的死亡率一度上升很快,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冠心病的死亡率則有大幅度的下降,直到現在。目前美國男女冠心病的死亡率每年平均下降幅度為3%,在其他一些工業化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芬蘭等也有類似的情況。對於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一些學者認為,主要歸於生活方式的改善,降低了發病危險因素的結果。我國冠心病發病和死亡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較低,但流行病學的統計資料表明,有逐年增高的趨勢。據衛生部公布的生命統計資料,1957年城市居民心腦血管病死亡占總死亡的1207%,到1989年上升到1616%,死因順位由第5、6位上升至第2、3位,北京居民冠心病死亡率1973年為217/10萬,1986年增至62/10萬;上海居民1974年為157/10萬,1984年上升到374/10萬;1989年全國衛生統計資料表明,在循環係統疾病死亡中,心肌梗塞為1868/10萬,其他類型冠心病為2473/10萬,與北京1973年冠心病死亡率217/10萬相比,有明顯升高。1996年有資料表明,我國心腦血管病的死亡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的1/3.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為什麼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呢?多數學者認為,這與我國近二十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結構不合理,人群體力活動減少,體重上升,血清膽固醇升高,血壓升高,男性吸煙率高(達60%),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心理壓力加重等因素有關。所有這些易患因素預示,我國心血管病特別是冠心病在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將會持續升高,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說:“除非大力加強社區人群防治,否則,人類將無法控製心血管病這個世界瘟疫的蔓延。”因此,在我國開展大規模人群心血管病防治已刻不容緩。
冠心病有哪些易患因素
隨著醫學科學工作者對冠心病廣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的疾病,為多種因素作用於不同環節所致。這些因素即為易患因素,或稱危險因素,主要包括:
(1)年齡: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後進展較快,心肌梗塞與冠心病猝死的發病與年齡成正比。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2)性別:在美國多種族中,都是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顯高於女性。據1979年的統計資料,35~44歲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高於女性52倍。在我國,男女比例約為2:1.但女性絕經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而LDL則升高,此時,女性冠心病發病率明顯上升,有資料表明,60歲以後,女性發病率大於男性。
(3)職業: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經常有緊迫感的工作較易患病。
(4)飲食:常進食較高熱量的飲食及較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者易患本病。同時,食量大也易患本病。
德國的研究人員認為,“吃的胖就是因為吃的多”,所以,要控製冠心病的發病率,除了控製高脂飲食攝入外,也必須重視控製食量。
(5)血脂:由於遺傳因素,或脂肪攝入過多,或脂質代謝紊亂而致血脂異常。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LDL、VLDI增高,而HDL下降,易患本病。
(6)血壓:血壓升高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升高所致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見者為冠狀動脈和腦脈。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壓正常者的4倍。
(7)吸煙:吸煙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吸煙者與不吸煙者比較,本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成正比。
(8)肥胖:超標準體重的肥胖者(超重10%為輕、20%為中、30%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體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但目前以為,應該重視研究評價體重的方法。不能單看體重指數,而應測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已有前瞻性研究資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較大的危險性。
(9)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這一事實已被公認。有資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發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10)遺傳:家族中有在年輕時易患本病者,其近親患病的機會比無這種情況的家族高5倍。
在以上十大因素中,血壓過高、體重超標、膽固醇過高或過低是導致冠心病、腦卒中的最危險因素。這是由中國醫科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等17個單位協同完成的“八五”攻關課題,也是首次大樣本追蹤調查顯示的結果。研究還表明,舒張壓和體重均值增高導致腦卒中發病率升高,而收縮壓、體重及血清膽固醇均值增高則導致冠心病發病率增高。
為什麼A型性格的人易患冠心病
美國西部合作研究表明,A型性格者冠心病發病率是B型性格的2倍。北美一組研究表明,心肌梗塞發病率A型性格者較B型性格者高2~4倍。國內也有資料表明,A型性格占冠心病人數的709%。那麼,什麼是A型性格,A型性格的人為什麼易患冠心病呢?美國心髒病專家弗裏德曼和羅林曼把人的性格分為A、B兩種類型。具有A型性格的人動作匆忙,辦事的節奏快,有時間緊迫感,爭強好勝,遇到困難也不罷休,對任何事情都有一種不滿足感。一件事情沒有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情,四處奔忙。這種人雄心勃勃,脾氣暴躁,幹練利索,性格外向。他們常常為一些小事就可以大發雷霆,雖然有事業心,但對周圍的人懷有“敵意”。另一方麵,由於A型性格的人過於追求事業和功名,卻常常忽視個人的健康狀況,他們不會享受生活的樂趣,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常使自己整天處在緊張和壓力之中。恰恰相反,具有B型性格的人,他們慢條斯理,不慌不忙。隨和易處,沒有爭強好勝的壓力,緊張之後尚能愉快地休息。近年來研究表明,冠心病與心理緊張有關。弗裏德曼與羅林曼通過大量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與疾病的關係後發現,心髒病人幾乎都是些思想敏銳而雄心勃勃的人,這正是A型性格的人。
因為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精神刺激因素而處於緊張狀態時,特別是一些強烈而持久的刺激,大腦皮層容易發生紊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使得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過多,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大血液黏滯性和凝固性。也可以導致脂質代謝紊亂,使血脂增高;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冠狀動脈痙攣等。如果人們長期地、反複地處於緊張狀態中,在這些因素作用下,極易形成冠心病。因此,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應當保持樂觀的態度,使精神放鬆,情緒穩定。遇事不要急躁,以減少冠心病的發生。
冠心病的患病率為什麼男女有別
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統計資料表明,不論什麼種族,也不論什麼生活環境,冠心病的患病率一般男性高於女性。住院冠心病人中男女差別顯著,男:女=25~5:1.根據美國1979年的統計資料,35~44歲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比女性高52倍。65~74歲者比女性高24倍。非白人男女之比為28:16,白人中女性冠心病死亡率隨年齡增高的趨勢比男性晚10年,在非白人中晚7年。這種男女差別主要發生在50歲之前。女性在50歲之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較男性為輕且進展緩慢;但50歲之後,即進入更年期,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甚至趕上男性。女性冠心病患病率之所以低於男性,主要是因為:
(1)絕經前內源性雌激素可起保護作用。有資料表明,女性自然絕經後HDL—c有相當程度的降低,而LDL—c卻升高。同時發現纖維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的不良作用在絕經後加重。給兔子注射大量雌激素,有抑製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降血脂的作用。用乙烯雌酚治療的冠心病人,血脂紊亂得到改善。女性在絕經後,這種保護作用明顯減弱,所以,冠心病的患病率明顯升高。
(2)男性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等,在吸煙、飲酒的同時,也攝入了大量高膽固醇飲食。
(3)祖國醫學認為,男性屬陽,性格多暴躁;女性屬陰,性格多溫柔。男性多爭強好勝,符合A型性格的特點,為獲得事業的成功,經常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之中,思想壓力大,這是導致男性冠心病患病率增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精神因素與冠心病有關係嗎
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冠心病的發生與性格、精神因素的關係不大。另一種意見認為:性格易緊張及遇事易興奮者,其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之遇事不慌不忙者要高出6倍。國外有關冠心病的流行病學研究患者對於精神因素多忽略,而國內學者卻頗為重視。據上海調查冠心病239例,認為從事腦力勞動,長期精神緊張、工作緊迫者易發病。人群中屬A型行為(好勝心強,有敵視情緒,好攻擊,缺乏耐心)者,冠心病發病率占7573%,而屬B型行為(與上述相反)者發病率低。其中有明顯社會心理應激發病因素(夫妻不和、工作不愉快、兒女關係緊張、離婚、喪偶等)者占3514%。
中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叫做“七情”。七情本來是人的正常情誌,亦即人體對於外界事物所作出的正常反應,但在某一情誌的長期刺激下或突如其來的強烈刺激下,七情就可以成為產生某些疾病的原因。其機理是幹擾了正常的氣血流通。例如,怒則氣上、憂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喜則氣緩、驚則氣亂。中醫學還認為:七情與五髒有密切關係,哪一種情誌失常,就會影響其所屬的髒氣,如過喜傷心、大怒傷肝、驚恐傷腎、大悲傷肺、思慮太過傷脾等。因而,在冠心病的發病上,七情肯定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的。如果再從病機上分析,長時期憂鬱、壓抑、思慮,都會引起氣滯或氣結。由於在氣和血的關係上,氣是起主導作用的,氣機鬱滯,必然會使血液淤滯起來,在中醫學的術語上,就叫做“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在冠心病的臨床上,這類病人要占很大比例,而中醫常用的治療冠心病的有效處方,如“冠心病二號方”、“複方丹參注射液”等,就是由活血化淤理氣藥組成的。又如突然大怒,則氣逆血奔於上,此時如果檢查心跳,肯定大大增快,血壓也會升高。再如憂思不解的人,往往會引起失眠、厭食,有的人甚至通宵不能入睡。長期失眠者,因身心得不到休息,會引起內分泌紊亂,血壓升高,脂代謝紊亂,不但冠心病發病率高,而且使整個健康水平下降。這些都說明:精神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病是有密切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