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錯誤”不容“錯過”(1 / 1)

“錯誤”不容“錯過”

觀點參考

作者:楊誌琴

課堂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錯誤是學生的權利。盡管教師課前精心預設,課堂上用心把握,但錯誤的出現總是不可避免。這時如果能夠讀懂學生產生錯誤的真實原因,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並挖掘出新的有價值的信息,那麼課堂將因“錯誤”而美麗。

一、變廢為寶——悟錯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必然會產生錯誤,這時教師應適時引導,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對這一過程中發生的錯誤,牽而悟之,變“廢”為“寶”,促進學生自我反省和思維衝突。

以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為例:北京頤和園占地290公頃,其中水麵麵積大約是陸地麵積的3倍,頤和園的陸地麵積和水麵麵積各有多少公頃?

老師先讓學生讀題,畫線段圖分析題意,找出題中等量關係,讓學生嚐試列方程。

生1:設頤和園陸地麵積大約有x公頃,列方程:x+3x=290。

生2:不對,應該設頤和園水麵麵積大約有x公頃,列方程:x+3x=290。

師:你能說說是怎麼想的嗎?

生2:問題要求陸地麵積和水麵麵積各有多少公頃,因此可以設陸地麵積為x公頃,也可以設水麵麵積為x公頃。

師:題中要求兩個未知量,這是關鍵,隻要緊緊抓住兩者間的關係,無論設哪個量為x,都可以解答。

生2:我明白了,設1倍數(陸地麵積)為x公頃解答方便。這道題如果設水麵麵積為x公頃,那麼陸地麵積表示為■x公頃,列方程:x+■x=290。

學生的求異思維,令大家刮目相看,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二、誤入歧途——辯錯

課堂教學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有時會故意“出錯”,引學生誤入歧途,產生錯誤的學情信息。然後再根據錯誤及時點撥、引導和解惑,形成正確的知識體係。

例如教學《圓錐的認識》時,學生觀察圓錐後認為圓錐有無數條相等的高,以及圓錐的側麵展開是一個三角形。麵對學生的錯誤發現,筆者沒有馬上作答,而是引導大家展開辨析。

堅持“圓錐的高有無數條”的同學認為圓錐的高是從頂點沿著側麵量到底麵圓周上,立刻有學生反駁,高應該是垂直的,不能在側麵上量,它應是頂點到底麵圓心的距離,所以隻有一條。對於圓錐的側麵展開是否是三角形,大家一致認為通過實踐來證明。有人剪了一個等腰三角形,卻怎麼也圍不出圓錐;也有人先用紙將圓錐的側麵完全覆蓋,再沿著邊剪開,發現居然是扇形。

讓學生親曆辨錯過程,抹去了頭腦中那些錯誤的猜想,主動建構新知。

三、對症下藥——糾錯

麵對錯誤,教師要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糾正錯誤。

二年級學習乘法時有這樣一組題目:(1)有2排桌子,每排有6張,一共有多少張?(2)有2排桌子,一排6張,另一排7張,一共有多少張?這時會發現學生在解答第2題時答案五花八門:6×7=42(張);6×2=12(張);7×2=14(張);2+6+7=15(張)。很顯然,學生是受到乘法應用題的影響,沒有讀懂題意,從而胡亂湊數列式。老師把四種錯誤的算式寫在黑板上,然後引導學生認真讀題,找出錯誤原因。接著教師引導:這四道算式應該怎樣改正就正確了呢?比如算式①,學生說:隻要把“×”改成“+”;對於算式②隻要把另一排的7張桌子看作6張加1張即可,列式:6×2+1=13(張)。

“錯誤”不容“錯過”,讓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問題,創新地解決問題,這樣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後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