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花木蘭》影片台詞看中式價值觀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蔡玥琳 戴莉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說在中國家喻戶曉。 故事源於一首北朝敘事民歌《木蘭辭》,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木蘭本是個安分守己勤勞織布的傳統女性,卻在國家動蕩之際,因為孝順父親、忠於國家,義無反顧地走上沙場。 詩歌熱情讚揚了她善良淳樸的道德情操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2009年末,香港導演馬楚成與演員趙薇、陳坤將這一故事搬上銀幕,《花木蘭》取得了較好的反響。相對於迪斯尼出品的動畫電影Mulan片來說,《花木蘭》更符合中國人對木蘭形象的認識。本文擬參考ITIM①公布的六維度霍夫斯泰德文化價值理論,通過影片台詞分析,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和由此體現的中國精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影視鑒賞能力。
一、 霍夫斯泰德文化價值維度及其發展
文化價值維度理論是荷蘭學者吉爾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來衡量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一個框架。他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境下人們共同擁有的心理程序,能將一群人與其他人區分開來。[1]霍夫斯泰德在1968年和1972年兩次對全球70個城市的11.6萬名IBM職員進行問卷調查,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將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取向分為四個基本維度:權力距離、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男性氣質—女性氣質與不確定性規避。
近年來,文化價值維度理論進一步發展完善。1991年,在香港中文大學邁克爾·邦德(Michael Bond)教授對東西方文化對比研究的基礎上,該理論增加了能反應儒家價值觀的第五個維度:長期短期導向。2010年,根據邁克爾·明科夫(Micheal Minkov)對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數據的分析結果,該理論模型又增加了第六個維度:放任與約束。②至此,六維度的文化價值理論已經比較完善,並成為一個公認的標準被廣泛地應用在跨文化研究領域中。
(一)權力距離 (Power Distance)
根據霍氏理論,權力距離是指在一個社會及其各種組織當中,比如工作場所、社區、家庭等,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對於權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比較研究中常使用權力距離指數(PDI: Power Distance Index)來表示權力距離的大小,指數越高權力距離就越大。[2]
(二)個體主義—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
個體主義社會中人們較多關心個人利益。相反,集體主義社會中,人們更重視群內關係,關心大家庭。每個人一出生就自然而然地歸屬於某一個群體。人們需要忠誠於群體和所在家庭,同時群體對個人則提供保護。衡量某種文化的個體主義傾向一般依據霍夫斯泰德提出的個體主義指數(IDV:Individualism Index)的高低來判斷。
(三)男性氣質—女性氣質 (Masculinity vs. Femininity)
在陽剛氣質社會中,人們對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差別定位明顯。認為男性應該表現得自信、堅強、重視物質成就,而女性則應該表現得謙虛、溫柔、重視生活質量。而在陰柔氣質社會中,男性和女性角色定位差別不明顯。人們認為男性也應該具備女性的一些品質,同樣應該女性關注的一些事情。在霍氏研究中,陽剛氣質指數(MAS:Masculinity Index)被用來標誌文化中男性氣質的高低。
(四)不確定性規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
不確定性規避是指某一群體中的成員在麵對不確定性的事物時感受威脅的程度,以及通過某些規則或者手段來避免不確定性的程度。霍氏研究發現不同文化在對不確定性回避方麵差別較大。對於生活中的未知數,有些文化竭盡所能積極避免,而有些文化則坦然接受。[3]不確定性規避指數(UAI: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越高,不確定性規避傾向越大。[4]
(五)長期導向—短期導向 (Long-term Orientation vs. Short-term Orientation)
這個維度是指某一文化中的成員對延遲其物質、情感、社會需求的滿足所能接受的程度。長期導向通常是以未來為導向,願意為了將來而努力,人們傾向於堅韌、積累、節儉。而短期導向則偏重於關注過去和現在,尊重傳統。長期導向指數(LTO: Long-term Orientation Index)越高則說明該文化越偏向長期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