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馮氏電影”試解中國電影票房謎題(1 / 3)

從“馮氏電影”試解中國電影票房謎題

電影理論

作者:彭政清 張金堯

票房伴隨著電影的商業化而誕生,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熱議的一個話題。所謂票房,它直接反映的就是看電影人數的多少。在當前中國電影的“國情市場”背景下,馮小剛的《私人訂製》和郭敬明的《小時代》以其粗製濫造而“越罵越有市場”。[1]這就是中國電影票房的謎題所在。今天的電影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商業運作是否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從每年的各種類型的電影票房排行榜可見一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一,票房保證了投資者的收益,為電影的再生產奠定了經濟基礎。其二,是有些人把票房當成“口碑”,當作民意。因此,我們討論電影藝術的消費與接受,不可能離開票房這個概念。討論中國當下本土電影的票房,決不能不提馮小剛。中國商業化電影票房的成熟正是從馮小剛的電影開始的。研究中國電影票房的症結,在學術界已經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有學者從電影票房的題材進行研究,也有學者通過電影票房的影響因子進行量化實證研究,如東南大學的王錚教授,在其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分析術——基於Logit模型的研究》。本文試從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和《私人定製》這兩部影片來探討和分析馮氏電影的票房及其價值,從而發現中國電影票房的謎題所在,從而達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一、 馮小剛電影與票房

上個世紀80年代的經典電影:《小花》《牧馬人》《芙蓉鎮》《少林寺》讓觀眾記憶猶新。觀眾還能記得這些作品中塑造的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甚至在一些影視專業的專著裏,至今還在重複著當年的話題:《小花》中英雄主義的人性化、《芙蓉鎮》對人性的探討……人們依然能哼唱出《少林寺》中那首喚起一代人記憶的《牧羊曲》,卻很少有人知道兩毛錢一張票的《少林寺》票房究竟是多少。據統計它的觀影人數超過5億。那個時代票房很少出現在媒體報道中,人們關注的不是電影有多少人看,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票房統計。媒體和觀眾關注的隻是電影本身。導演也與觀眾保持著距離,他們心裏隻有電影和藝術。

進入90年代,在很多人記憶裏,馮小剛曾經是中國電影票房的教父。似乎國人對電影票房的關注始於馮小剛的“賀歲片”。從《甲方乙方》到《不見不散》,從《大腕》到《非誠勿擾》,一路走來讓國人看到了中國電影產業的無限潛力。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對電影的關注,不再僅僅是通過雜誌、報紙上的一些記者和業內人士對電影寫的那些影評與觀後感,而是開始關注票房這個概念了。2010年7月22日上映的《唐山大地震》以6.7億票房擊敗同期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玩具總動員3》的1.1億票房。媒體上常常出現某些導演“不怕和馮小剛比票房”之類的新聞,馮小剛儼然成了電影票房的一個標杆人物。因此,討論中國電影票房,馮小剛導演是一個繞不開的典型人物,其電影也具有一定的典型與代表意義。

二、《一九四二》:馮氏電影的裏程碑之作

“新寫實主義”作家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是他最看重的一部作品,講述了一個關於饑餓的故事。從1993年馮小剛看中劇本到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付諸拍攝曆時18年,《一九四二》也是馮小剛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總投資超過2億元,是導演馮小剛時隔兩年重回賀歲檔的力作。主要演員張國立、徐帆、陳道明、張涵予、範偉、馮遠征等都是馮氏電影的重要演員陣容,還有奧斯卡影帝阿德裏安·布洛迪加盟。從這部影片的“出身”、陣容和“身價”來看,無疑是馮小剛電影作品的一部重頭戲。

1.關於導演。“拍完這部電影之後,我要麼退休,要麼拍攝徹底沒心沒肺的娛樂片。”馮小剛這麼說。[2]這句話告訴我們兩個基本事實:其一是導演認為這部影片是他藝術創作的巔峰或收山之作,其二是娛樂片在他看來怎麼也不足以和這部《一九四二》相提並論。相對於之前拍攝的小人物、小幽默題材,《一九四二》是一部嚴肅的大場麵、大敘事的曆史題材作品。馮小剛自己說:“我覺得電影就兩個價值,一是認識價值,二是娛樂價值。《一九四二》首先有認識價值,認識我們的民族性,這可以說是我拍這部電影的野心。”[3]馮小剛甚至認為他不可能再拍一部《一九四二》,由此可見,馮小剛對於這部影片是充滿了感情和期待的。有人評論說,馮小剛在很長一段時間戴著假麵具,他說著各種笑話討人歡心,他用擠兌自己的方法讓別人笑逐顏開。而在《一九四二》中,馮小剛徹底地摘掉了假麵。

影片超過2億元的製作,當然非一般小成本電影可比,僅僅是電影預告片就有五個版本之多。每一個預告片都扣人心弦,直指心靈最脆弱之處。這是我國第一部用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混音的電影,影片營造出了氣勢逼真的現場效果,仿佛穿越到1942年的那次逃荒之路。馮小剛表示:“《一九四二》是第一部用杜比全景聲混音的中國電影,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4]

2.關於榮譽。這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作品,在上映一周後,在北大專門組織了一場研討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張衛形容《一九四二》為“一幅民間苦難史詩長卷”,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路海波認為“《一九四二》體現了中國電影藝術的良心和道德感,超越了中華民族的普適情感”。[5]

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則從多個方麵肯定了《一九四二》的價值所在:“《一九四二》具有的啟蒙價值,是魯迅精神的銀幕傳達。[6]一時間在主流評論界好評如潮。好評也為《一九四二》迎來了更多的榮譽——在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暨“天壇獎”頒獎典禮上,馮小剛執導的《一九四二》捧得最佳影片和最佳視覺效果獎兩大獎項,成為首屆“天壇獎”的最大贏家;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29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同時獲得第七屆羅馬電影節青年評審團最佳影片金蝴蝶獎;同時,《一九四二》以其精美的畫麵和精湛的攝影技術,被授予了意大利電影協會最佳攝影獎(AIC Award for the best cinematography)。在羅馬,該影片首映後,被深深震撼的外國觀眾全部起立鼓掌,直到片尾字幕全部結束後,雷鳴般的掌聲才逐漸停息。2012“中國新銳榜”將“年度新銳人物”獎頒發給馮小剛,《一九四二》獲得“年度電影”,理由是“他的溫故,帶來千萬人的知新”。馮小剛上台致辭說:“其實我本來是一個隨性的人,是一個沒有什麼責任感的人,不知道因為什麼,在《一九四二》這件事上表現得這麼有耐心,堅持把這件事做下來。”[7]說完這些話,導演情緒異常激動,全場又是一次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