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電影《情人》解讀杜拉斯的文學作品
文化藝術
作者:王亞玲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其人物形象設計、人物之間的對話、背景音樂以及主題歌曲等都是電影藝術的表現方法,當然在這些表現方式中,還要數服飾語言、對話以及動作語言最能夠表現電影的人物和主題。電影中的形象語言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對作品中的人物內心思想活動以及心理活動進行揭示。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在1991年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情人》,就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典型,它成功地采用形象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跨越種族的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並且展現了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女性意識脆弱的本質。
一、 杜拉斯及其文學作品
瑪格麗特·杜拉斯,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是法國著名的劇作家、作家以及電影編導。杜拉斯出生於1914年,家住越南嘉定,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師,他的父親在她7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杜拉斯”是她父親家鄉的地名,因此她在進行寫作的時候就采用這個筆名,其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夠得到父親的關愛,這也是她名字的來源。杜拉斯被稱為法國文壇上的一位曠世奇才,她不僅能夠引導世界文學的時尚之風,還能坦然的走入通俗讀者的群體內與之進行交流。自從她的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在1950年發表之後,就在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期她又創作了《情人》和《廣島之戀》等文學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學界的崇高地位。杜拉斯的一生中獲得了很多榮譽,她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尤其是杜拉斯晚年的《情人》這部小說,曾獲龔古爾文學獎,這是法國文學界最高獎,在世界許多國家都獲得了暢銷,在整個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中國,《情人》的漢譯本出現之後,也曾掀起了一股“杜拉斯熱”。
二、 小說《情人》和電影《情人》
杜拉斯小說《情人》中,作者采用一種滄桑傷感的筆調敘述了一位中國有錢人家的少爺和一個貧窮的法國少女的悲劇愛情故事,故事淒涼趕人,情感細膩。1991年著名導演阿諾將《情人》改編成電影,1992年正式上映,獲得了大賣。男主人公是僑居越南的中國北方青年,女主人公則是法國殖民地的一位白種人,並且當時男主人公已經30歲且家庭非常富裕,女主人公卻隻有15歲,她一無所有。當時的社會中很多人還存在著種族歧視的思想,再加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以及家庭背景的巨大差距,使他們的戀情不被世人所理解。電影中的男主人公是由香港著名的影帝梁家輝扮演的,而女主人公則是由法國著名女星珍·瑪琪((Jane Marc)扮演。影片通過對主人公的人物服飾以及動作等的設計,將無聲的小說變成有聲有形的電影,讓人們能夠通過視覺和聽覺去欣賞和感受兩人的情感糾葛,以及在愛情的困境中的兩個人如何掃除情感的絆腳石的過程。整部影片將兩個人的愛情演的傷感而又浪漫,將小說中的唯美和浪漫表現的非常到位,讓人回味無窮。
三、 電影《情人》中的形象語言分析
(一)《情人》中的服飾語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每一部藝術作品都是創作者與欣賞它的人所進行的對話與交流。在這部電影中,阿諾將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情節的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
在女主人公第一次出場的時候,電影中有一段以會議的方式插入的旁白,采用的是縱向流動的鏡頭,對女孩的穿著進行了從頭到腳的詳細展示,這與杜拉斯在小說中的描述契合,她的打扮與常規女孩的打扮有點不符合,但是簡樸寬鬆的連衣裙下細膩的肌腹暴露了她的青春朝氣,而不合時宜的男士禮帽則讓她略顯叛逆,這為她在後來與男主人公相戀的情節發展中為了愛情而勇敢的衝破世俗的界限埋下了伏筆,同時,磨破的高跟鞋一方麵顯示了她女性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她貧窮窘迫的生活狀態。男主人公在出場時是穿著純白的西裝,從一名專職司機駕駛著的烏黑鋥亮的高級轎車裏走出來,轎車與女主人公乘坐的破舊的公交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西服象征著他所接受的西方教育,潔白的顏色也暗示了男主人公真情浪漫的性格特點。另外,男主人公走出車門之後掏出手帕,優雅地輕輕在額頭印了印以拭去汗水,這精妙的勾畫出衣服富家闊少的斯文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