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牛奶的保質期越短營養越高(1 / 1)

現代家庭中,牛奶出現的頻率是越來越高了,牛奶已經成為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喝牛奶了。牛奶確實具有豐富的營養,是一種便利實惠、經濟又有營養的食品,因此,每天喝牛奶成了一種習慣。

牛奶是乳牛分娩牛犢後分泌的乳汁,呈乳白色,因乳牛易繁殖、產量高,所以,世界各國乳品業都以生產牛奶為主。奶產品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鮮牛奶生產,鮮牛奶中含有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包括激素、細胞因子、活性基因、免疫球蛋白等。牛奶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物美價廉、營養全麵、食用方便,是“最接近完美的食品”,人稱“白色血液”,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牛奶中豐富的營養物質,其中的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D等對胃癌和結腸癌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喝新鮮牛奶是每個消費者的願望,其實市場上並沒有所謂的鮮牛奶。目前,市場上的牛奶,大部分都屬於殺菌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消毒奶。並不存在包裝上稱的什麼“純鮮牛奶”、“鮮牛奶”、“常溫奶”。

殺菌可以消滅牛奶中的病原微生物,讓牛奶更加安全,從殺菌方法來說,目前,采用的殺菌方法主要有2種:一是巴氏殺菌乳,就是我們常見的“巴氏消毒奶”;另一種叫滅菌乳,是采用高溫將牛奶中的細菌全部殺死。采取巴氏殺菌法進行殺菌的牛奶是在較長的時間內,用低溫殺死牛奶中的致病菌,保留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和營養元素。不過,由於這種方法不能消滅牛奶中所有的微生物,因此,產品需要冷藏,保質期也比較短,一般隻有幾天。而滅菌乳是采用高溫將牛奶中的細菌全部殺死。完全破壞其中可生長的微生物和芽孢,由於牛奶中一點微生物都不存在了,因此,可在常溫下保存,而且,保質期比較長,一般可達3個月以上。

采用低溫殺菌的巴氏奶相對來說,營養價值要稍高一些,各種營養元素保持完整。因為加熱對牛奶中營養影響最大的就是水溶性維生素和蛋白質。在加熱過程中,大約有10%的B族維生素和25%的維生素C損失掉了,加熱程度越深,這些營養損失得就越多。乳清蛋白在加熱時的損失滅菌乳是巴氏殺菌乳的7倍。因此,保質期短的巴氏殺菌乳營養較高,在選購乳品的時候要看清。

要想喝到營養保存更好的牛奶,最好是現買現喝,盡量買保質期短的牛奶;另外,買回的牛奶最好直接飲用,不要再次加熱,否則,會造成營養進一步損失。打開包裝的牛奶應一次喝完,放的時間越長,營養損失越大。

溫馨提示

牛奶營養價值較高,但有些人喝了會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不適合喝牛奶的主要有以下幾類人群:

⑴對牛奶或奶製品過敏的人:有人喝牛奶後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個別嚴重過敏的人,甚至會出現鼻炎、哮喘或蕁麻疹等。

⑵無法吸收乳糖的人:有些人的體內嚴重缺乏乳糖酶,因而使攝入人體內的牛奶中的乳糖無法轉化為半乳糖和葡萄糖供小腸吸收利用,而是直接進入大腸,使腸腔滲透壓升高,使大腸黏膜吸入大量水分,此外,乳糖在腸內經細菌發酵可產生乳酸,使腸道pH值下降到6以下,從而刺激大腸,造成腹脹、腹痛、排氣和腹瀉等症狀。

⑶工作或生活環境中經常接觸鉛的人:牛奶中的乳糖可促使鉛在人體內吸收積蓄,容易引起鉛中毒,因此,經常接觸鉛的人不宜飲用牛奶,可以改飲酸牛奶,因為酸牛奶中乳糖極少,多已變成了乳酸。

⑷患有返流性食管炎的人:牛奶有降低下食管括約肌壓力的作用,通過對壓力的降低而增加胃液或腸液的返流,加重食管炎。

⑸平時有腹脹、多屁、腹痛和腹瀉等症狀者:這些症狀雖不是牛奶引起,但飲用牛奶後會使這些症狀加劇。

⑹腸道易激綜合征患者:腸道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特點是腸道肌肉運動功能和腸道黏膜分泌黏液對刺激的生理反應失常,而無任何腸道結構上的病損,症狀主要與精神因素、食物過敏有關,其中包括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過敏。

⑺膽囊炎和胰腺炎患者:因為消化牛奶中的脂肪,必需膽汁和胰腺酶的參與,牛奶加重了膽囊與胰腺的負擔,結果使症狀加劇。

⑻腹腔和胃切除手術後的患者:病人體內的乳酸酶會受到手術影響而減少,飲奶後,乳糖不能分解就會在體內發酵,產生水、乳酸及大量二氧化碳,使病人腹脹。腹腔手術時,腸管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腸係膜被牽拉,使術後腸蠕動的恢複延遲,腸腔內因吞咽或發酵而產生的氣體不能及時排出,會加重腹脹,可發生腹痛、腹內壓力增加,甚至發生縫合處脹裂,腹壁刀口裂開。胃切除手術後,由於手術後殘留下來的胃囊很小,含乳糖的牛奶會迅速地湧入小腸,使原來已不足或缺乏的乳糖酶更加不足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