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通常伴隨著一些疾病到來,人的正常體溫是36.5℃~37℃左右,如果高於37.2℃,則稱作發燒。當人不能維持正常體溫的時候,很多生理機能將發生障礙。很多人一發燒就馬上吃退燒藥,希望這樣能把體溫降下來。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不科學的。醫生提醒,退燒藥要分情況服用,體溫超過38.5℃再吃退燒藥。
體溫稍微偏高不宜馬上服用退燒藥,因為發燒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當機體在發熱時,體內抗體生成增多,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肝髒的解毒功能增強,有利於協助消滅入侵的病原體。所以,此時不是服用退燒藥的最好時機。
但是,當體溫達到38.5℃以上時,病人就要使用退燒藥退燒了。因為如果超過這個度數,體溫就會對身體造成許多不良影響。過度的發熱會使人體機能發生障礙,導致抽筋、驚厥、昏迷等嚴重反應。發熱過久還可造成人體消耗增加,營養供給不足而引發其他病症等。此外,當吃了退燒藥,體溫還是降不下來的時候,可以配合物理降溫的方法,如用酒精擦身體、敷冰袋等等。如果溫度的確很高才可以考慮使用退燒藥,退燒藥是通過出汗來降溫的,藥效一般在2小時左右,對於一般的高燒病人,吃一粒退燒藥體溫基本就降下來了。隻要體溫降到了38.5℃以下,就不要再吃退燒藥了。為了盡量減少副作用,退燒藥吃得越少越好。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發燒不一定要吃退燒藥。因為發燒是疾病的常見症狀,它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傷風、感冒等,所以,退燒藥最好在明確原因之後使用。
一般感冒引起的發熱不會超過3天,如果3天之後體溫還沒有恢複正常的話,就意味著病情可能較為嚴重或複雜,需要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
輕度發燒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緩解,如冷敷,如果高燒無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幫助降低體溫。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檢查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達到體溫時,應換一次,反複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裏放在額頭上。
熱敷對降低體溫也有一定效果,假使體溫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熱敷來退燒。用熱的濕毛巾反複擦拭病人的額頭、四肢,使身體重新散熱,直到退燒為止。但是,如果體溫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溫繼續高。
有時候,泡個溫水澡是最舒服不過了。它同樣也可以挽救高燒患者,起到緩解發熱的作用。
也可以擦拭身體降溫,將水分少量殘留在身體上,水分的蒸發也確有降溫作用。專家建議,使用冷自來水來幫助皮膚驅散過多的熱。雖然你可以擦拭全身,但應特別加強一些體溫較高的部位,例如:腋窩及鼠蹊部。將海綿擠出過多的水後,一次擦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體溫將蒸發這些水分,有助於散熱。
補充液體,對於高燒患者也是十分必要的,當你發高燒時,你的身體不見會流汗散熱;但當你發高燒時,身體會因為流失太多水分而關閉汗腺,以阻止進一步的水分流失,這使你的身體無法散熱。解決之道就是補充液體,喝大量的白開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蘿卜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應選用低鈉的產品。發燒期間應避免固體食物,直到狀況緊張好轉。
發燒的病人往往吃不下飯,喝水也少,如果過早服用退燒藥,容易導致虛脫、胃黏膜受傷,甚至胃出血。此外,退燒藥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藥疹、胃腸道反應、血液係統反應及對肝腎功能的損害等,都十分常見。尤其是當久用或過量使用此類藥物時,毒副作用更加顯著。因此,退燒藥必須慎重使用,基本原則應該是能不用就盡量不用。
溫馨提示
有的孩子發燒之後,家長會給孩子捂很厚的被子逼汗,這樣做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從醫學的角度考慮,發燒應該降溫,“捂”可能適得其反,更熱了,加劇病情。
中醫有一個觀點,捂出汗就好了。我們不能完全反對它,但從西醫的角度考慮,主要是降溫,可以吃藥退燒退熱,還可以物理降溫,比如,用冰袋或濕毛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