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太傅看眾臣工低聲討論的樣子,咳嗽了幾聲,說道:“諸位,安靜,安靜!若有什麼想法,大家站出來,各抒己見。”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該站出來說話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敢率先發表意見。
徐老太傅看到這一幕,隻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如今的朝廷,拉幫結派,勾心鬥角,一個個都是高手。但要是真遇上了事,該讓他們出謀劃策之時,卻沒有人吭聲了。
群臣不敢擅動,徐老太傅隻好點名道:“兵部尚書,你有什麼看法。”
“臣,臣……”兵部尚書汗如雨下,他吞吞吐吐的說道,“這個……武平關守軍大約有十萬人,敵我力量懸殊,臣認為,應該盡快增兵。”
所有人聽完兵部尚書說的話後,都翻了翻白眼,內心默默評論二字:廢話!
誰都知道要增兵,可是,哪裏有兵可增啊?
“戶部呢,也來說說。”徐老太傅沒有評論兵部尚書的言論,而是轉而問戶部尚書,“糧草可還充足?”
“……糧草,不足。”戶部尚書被逼無奈,隻好實言相告了。
這一點,徐老太傅早已心知肚明。然而坐在上方當擺設的皇帝趙瑞澤終於忍不住了,他發問道:“怎麼會不足?”
戶部尚書哭窮道:“皇上啊,自陽城大敗後,項羌掠奪我大楚無數財富,弄得民不聊生。聖上登基後,又減免賦稅,休養生息。前年的水災,去年的大旱,這些也花了幾千萬兩,現在國庫是寅吃卯糧,入不敷出。”
趙瑞澤多年來一直在徐老太傅的教導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每日早朝也隻是做做樣子,並沒有認真聽臣下議事。這一次聽到戶部尚書哭窮後,才發現自己接收的是一個爛攤子啊。
趙瑞澤心想,明明地處富裕的江南,沒想到還是會落到這般田地。沒有錢,就打不了仗,如今項羌兵臨城下,難得又要像陽城那次,國破家亡嗎?
趙瑞澤可不想再被俘虜至丹陽城了,其餘官員也是憂心忡忡,他們議論良久,終於有人站出來,說出了“議和”兩個字。
“不可,不可。”有人立刻反對,“還未戰,就議和。豈不是被項羌人小瞧了去。”
“武平關攻破了,再議和就來不及了。”
“皇上,豈可未戰先怯?”穆侯爺終於看不下去了,他站出來,對趙瑞澤說道,“老臣雖然年邁,但還是願意為大楚,為聖上征戰沙場,萬死不辭。”
“穆老將軍勇氣可嘉。”徐老太傅說道,“聖上英明,老臣也不同意現在就議和。隻是,現在糧草不足,兵馬有限。不如征兵籌糧,以備軍用。”
“朕準了。”趙瑞澤心想,終於有個看似靠譜的建議了,哪能不馬上同意?
“聖上。老臣記得,武平關附近的幾個州府廂軍加起來也有幾萬人,不如先調廂軍支援?”穆侯爺提議道。
“離武平關最近的要數墉州了。”徐老太傅問兵部尚書,“墉州有多少廂軍?”
“大約五萬人。”兵部尚書說道。
“那就調墉州的五萬廂軍,支援武平關。”趙瑞澤說道。
徐老太傅是個保守的人,他隱約覺得有些不對,“皇上,不如調一半,留一半。萬一項羌從其他地方攻擊,那就無兵可守了。”
“項羌的兵馬,不全都聚集在了武平關下嗎?”趙瑞澤反問道。他真不知道,這些老臣在顧慮什麼。
穆侯爺也說道:“徐老太傅,當務之急,是先守住武平關。先調五萬廂軍救急,等朝廷的禁軍去邊關援助後,再撤回來也不遲。”
徐老太傅見兩個人都反對自己,而其餘大臣都是牆頭草,毫無主見。徐老太傅見狀,隻好躬身同意道:“臣謹遵聖意。”
然而誰也未曾料的,這樣一調兵,正好就中了拓跋冽的圈套了。因為墉州的管轄範圍之內,正好包含了靖陽縣和瞿安縣。
————————————————————
①出自:嘉峪關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