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當年公瑾(2 / 2)

周瑜不過十六七歲年紀,卻有經天緯地之才,兼且人物一等,俊美無雙,不在美男子郭嘉之下。一頭濃密的長長黑發,梳理的整整齊齊,以黑色包巾裹之,白麵無須,卻自有一股威嚴。頭戴白玉衝天冠,身穿鳳凰和鳴服,內嵌蟠龍烏皮甲,腰係真絲軟玉帶,腳蹬雲紋升龍靴,腰懸三尺青鋒劍。江東傳說,周瑜還是音樂天才,天下樂音,唯周郎顧。有詩讚周瑜曰:“行雲流水音猶在,從此曲誤無周郎。”

從此孫策得遇周郎,兩人如膠似漆、如魚得水。而戲誌才也真正碰到了智力超群的對手,江夏一戰,已是萬分凶險。

孫策任命年輕的周瑜為首席軍師,呂範、韓當等老人多有不滿,頗像關張初遇諸葛孔明時的景象。周瑜從容出謀劃策,孫策卻是言聽計從。不出幾日,周瑜調配的幾路軍馬,已經分別趕到預定地點,帶兵將領都是將信將疑,甚至等著看周瑜出醜。

隻有新加盟的張昭、張紘兩位,盡心竭力輔佐周瑜成事。此時,戲誌才已開始安排攻打江夏,急切不能得手,而黃祖因為對孫堅的承諾,以及占據江東的夢想,一直不肯便降。後來,孫堅死訊傳來,而戲誌才攻城漸急,黃祖已經開始認真考慮,投降青龍軍的條件和細節。

就在這形勢微妙之際,忽然探馬來報,孫堅之子孫策,盡起三軍而來,黃祖大喜,卻對孫策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子不太放心,派手下張碩、陳就領五千兵接應。

戲誌才也探知孫策軍複來,隻得暫停攻城,分兵迎敵。魏延再次毛遂自薦,戲誌才道:“人言哀兵必勝。孫策此來,虛實未知。文長將軍此去,切勿大意。”遂令魏延領一萬兵馬,前去迎敵,仍安排黃忠領兵一萬,隨時接應。黃忠道:“想我射死孫堅,孫策那小子是報仇來了!軍師何不安排我為先鋒,再一箭射死那小子!”

戲誌才道:“主公聽說孫堅兵出現,回信囑咐我務必小心,穩健用兵。他如今全力消滅劉表,讓咱們隨時可以上船撤走,不得死戰,保存有生力量,江夏可以以後再取。”黃忠點頭稱是。

再說魏延,領兵疾走,以為孫策乳臭未幹,兩軍遭遇時,自然一番激戰而已。不料周瑜早依地勢埋伏了幾支伏兵,孫策領兵佯敗,引魏延深入重圍。文長與孫策死戰,幸虧黃忠接應兵馬後續而來,大戰一場,救了魏延回寨,三停人馬已是折了一停。

孫策、周瑜軍馬,一路追擊至大寨,黃祖大開城門,親自領軍配合出戰。戲誌才見大勢已去,知道再難成功,怕大營被圍,迅速製定了全軍撤退的路線,且行且戰,一路退至水寨軍港,登上江船而去。孫策、黃祖的聯軍,到岸邊射了幾輪火箭,見追之不及,就在岸邊設立大營。戲誌才下令放棄江夏,退回巴陵郡,再做打算。

此戰周瑜一戰功成,眾將欣喜,方信公瑾之才。黃祖、黃射父子親自到孫策軍寨中,與孫策、周瑜相見,盡道感謝之意,同時表對孫堅悼念之情。黃祖親自邀請兩人入城,商量占領江東之事。孫策本欲答應,不料周瑜微笑推脫道道:“我兩人商量一下。”說著拉著孫策到一邊。

周瑜低聲說道:“伯符,此乃千載難逢的時機,何不殺黃氏父子,奪江夏以為基業?江夏乃用兵之地也,易守難攻,又是水陸要衝,若能占領,從此錢糧無憂矣。”

孫策大驚道:“此刻動手,豈不讓天下人恥笑我不仁不義!”周瑜微笑道:“就知道大哥你光明磊落,一定不肯。既然如此,明日入城,就說需要地方暫時落腳,請他將東麵的小城魯山,暫時借給咱們屯兵即可。”孫策點頭答應。

黃祖無謀,又擔心孫策走後,陳龍軍卷土重來,自然中周瑜之計。孫策軍在魯山城穩定下來,又有一幫良臣輔佐,漸漸招賢納士,周瑜親自選址,建了一座水寨訓練水軍。此後戰勝陸康,勢力一直發展至江東,此是後話不提。

再說戲誌才退守巴陵,陳龍得知,心裏叫聲可惜。從長江直逼江陵,或者從漢江直逼襄陽,都因為未能攻克江夏,帶來不小的障礙。現在自己需要戰船,封鎖江陵段長江,才好從容讓第一軍團渡江攻擊江陵,無論如何,自己需要黃忠的水軍,將渡長江所需的戰船開過來。如今江夏未克,隻好趁江夏水軍未曾全部複原,冒險行船過來。

郭嘉、周不疑得知江夏未克,隻好連夜製定新方案。欲知陳龍如何戰勝劉表,拿下荊州,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