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
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董卓接著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瓖來曉諭勸解袁紹等各路軍隊。袁紹指派王匡殺掉了胡母班、王瓖、吳循等人,袁術也捕殺了陰循,隻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於一死。此時,豪傑大多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而受感動,人人想著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無不遵從袁氏調遣。
但是討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保存實力。酸棗駐軍的將領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後,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
袁紹又定計準備拋棄漢獻帝,另立新君,以便於駕馭。他選中漢宗室、幽州牧劉虞,且不顧袁術的反對,以關東諸將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拜見劉虞,呈上眾議。劉虞卻斷然拒絕。袁紹仍不死心,又請他領尚書事,承製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
此時,董卓並未垮台,關東牧守們卻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爭奪土地和人口,相互爭鬥。韓馥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而袁紹並不滿足於一個渤海小郡,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
在聯兵討董時,袁紹曾經問過曹操:“大事如果不順,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袁紹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不過,當時袁紹並不景氣,門客逢紀建議他攻取冀州時,袁紹非常躊躇,拿不定主意。對逢紀說:“冀州兵強,我軍饑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袁紹很看重逢紀,果然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
恰逢韓馥部將麴義反叛,韓馥討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麴義結交。同時公孫瓚發兵,南襲冀州。韓馥一戰敗績,慌了手腳,此時袁紹的說客高幹、荀諶不失時機地到了鄴城。高幹是袁紹外甥,荀諶與韓馥的關係不錯。他們對韓馥說:“公孫瓚乘勝南下,諸郡望風而降;袁車騎也領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圖難以預料,我們私下都很為將軍擔憂。”韓馥一聽,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急切地問:“既然如此,那怎麼辦呢?”荀諶不正麵回答,反問道:“依將軍估計,在對人寬厚仁愛方麵,您比袁紹怎樣?”韓馥說:“我不如。”“在臨危決策,智勇過人方麵,您比袁氏怎麼樣?”韓馥又說:“我不如。”“那麼,在累世廣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處方麵,您比袁氏又當如何呢?”韓馥搖搖頭:“還是不如。”連提了幾個問題後,荀諶這才說:“公孫瓚率領燕、代精銳之眾,兵鋒不可抵擋;袁氏是一時的英傑,哪能久居將軍之下。冀州是國家賴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孫瓚合力,與將軍交兵城下,將軍危亡即在旋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