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也是五鬥米教教眾,而且職位頗高,故對教義淵源頗為了解。五鬥米教原稱天師道,亦稱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
“天師道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崇信,由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並著寫《老子想爾注》,為天師道聖本。吾父張衡、吾兄張魯,改革教團,傳教於青城山一帶。巴蜀蠻荒,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規模的淫祀而害民。而這些祀奉鬼妖的法教巫師聚眾斂財,無惡不作,張天師攜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來到北邙山修行,神功大成後回川渝,以太上老君劍印符籙大破鬼兵,平定了那些禍害百姓的巫妖之教。”
“及我兄長占據漢中,遂傳播此道,自號教主。劉焉之子劉璋,軍權在握,以我兄長不聽調遣為由,盡殺其母和家室,我兄長遂據漢中而自立。當時漢靈帝委我兄長為鎮南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遂並建立起如今政教合一的政權。”
“我兄長對外號稱‘師君’,為天師道最高首領,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初入道者稱“道民”;入道已久,並信道入精深則任“祭酒”,各領部眾,領眾多者稱“治頭大祭酒”。天師道以“治”為管理單位,目前已設有二十四治。各治不置長吏,以祭酒管理行政、軍事、宗教等事項。祭酒則為一治道民之本師,並要定期聚會參訪。”
“《老子道德經》為我天師道主要經典,教育道徒要互助互愛,誠信不欺詐。道徒有病,則自首其過。為此設立‘靖廬’,作病人思過修善之所,有祭酒為病人請禱。對犯法之人,並不隨便處罰,‘三原然後乃行刑’,對教眾十分寬容,因此也收到教眾擁護。境內大路邊均官資建立‘義舍’,教人們不要蓄積私財,多餘的米肉交義舍,以供過往之人食用。不過,隻能‘量腹取足’,不可多吃多占。此外,還實行禁酒、減稅等利民措施。因此,天師道深受境內百姓歡迎,紛紛用五鬥米入教,終成為民眾心中的一方樂土,僅關西民眾從子午穀投奔漢中的就有數萬戶。黃巾之禍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我兄長據險自治,以教義育民,也算萬民安樂。”
張衛話音已落,大家都聽得呆了,想不到漢中竟是如此一方樂土。陳龍心知需要自己解說,打破沉默道:“天師道雖有經典教義,但仍是以師君張魯為尊,實行愚民政策。今日張魯為師君,可實行善政,若明日董卓之流為師君,則驅動教眾為惡矣。”眾人之惑方稍解。
張衛聞言又道:“主公所言極是。不瞞您說,當日我兄長與青龍軍協同作戰之時,也頗受主公為民謀福的善政影響,才有今日之教義。”
陳龍心中湧起荒謬的感覺,不過為民謀福總是好的,點頭誇讚道:“原來如此。不過我政治協商、民眾有權參與製定朝政的概念,恐怕你兄長沒有學會啊!”麵色稍緩,因馬騰之死並沒有大笑。張衛連忙說道:“正要為了主公的理想而努力。”
這一番言談,眾將心裏都更加明白了陳龍的理政思路,漢靈帝、漢少帝就是荒淫無道,朝政被宦官、外戚之流把持,所以漢室必然不會有好的政策,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周不疑率先道:“主公,如今形勢大好,可讓張衛將軍自返漢中,去勸說張魯。料張魯也得考慮他那些教眾的安危。再不敢造次。”馬超哼了一聲,明顯還是不相信張衛是真投降。
其實陳龍心中,張衛是不是真投降並不重要,漢中必取,隻是用和平的方式還是戰爭的方式解決罷了。如今有一線和平解決的曙光,自然要讓張衛去試試,於是說道:“就這麼說。張衛你可退下,我讓給你準備馬匹錢糧,你明日一早出發。”張衛心知他們還要商議些軍事秘密,忙謝恩退下,自去準備回程。
陳龍又布置劉邕領一萬人守陽平關,馬岱、馬超帶本部兵馬為先鋒,自領大軍,這回不走南鄭,沿勉縣大路直撲漢中,確保萬無一失。過勉縣後渡過漢江,沿江北直奔漢中郡,形成南北夾擊之勢。若張魯不降,就展開最後的攻城決戰。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