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青州德政(2 / 2)

眾村民聽說,轟然叫了一聲好!都是笑逐顏開。紛紛過來敬酒。陳龍也趁機打開了話匣子。拉著過來敬酒的一個中年男子問道。這位大哥。高姓大名。

那漢子頭發已經有些花白。端著杯酒,操著方言說道。俺叫任奎。不知先生怎麼稱呼?陳龍微笑的帶小龍珠是來自南方的商人。我還是第一次來青州,嗯,還請大哥給我介紹一下,在青州這個地方做生意需要注意些什麼?

那漢子搖搖晃晃的腦袋大。原來是龍先生,龍先生,原來自然不知道我青州的規矩。我北海相孔融。甚至愛民如子。對於像您這樣也來的客人,更是禮敬有加。孔北海實行仁政在青州,盡人皆知。先生不必在意,隻要先生規規,紀紀守法必沒有人敢欺負先生。

成龍聞言,甚是欣慰,早知孔融是。一個。正直君子。果然傳言是真實的。隨即問道。那空白海現在可是在北海之所待我過幾日前去拜訪。

那漢子搖頭道,這個委實不知。但孔北海,經常遊曆青州,說不定你在路上就能碰見他。但恐怕還剛剛被任命為青州刺史,所以也可能不在北海,先生可自去查看。成龍點頭。又問道。先生可知,東萊黃縣,有太史子義此人乎。他母親與我母親有有就。武當去黃縣拜訪者。

那漢子好好笑的。正好我與黃縣官手裏有親戚。倒是聽說過有這麼一個姓太史的人在他們的縣裏當官,但至於是什麼官,我也不太清楚。陳龍喜的既如此,我隻要到縣衙裏去找就好了,多謝這位大哥。那漢子又敬了一杯再去。

恐龍的鄉鎮都是如此安居樂業。似乎也沒有說黃巾之亂太大的影響,這應該是跟恐龍施行德政分不開的。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文才出眾,為漢末“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其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能詩善文,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於世。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往往切中時弊,言辭激烈,但卻是安民如子。

初時,孔融因才名被征為司空掾屬,被授為北中軍候。在職三天,轉任虎賁中郎將。正逢權臣董卓總攬朝政,想要廢掉漢少帝劉辯,孔融與董卓爭辯,言辭激辯,常有匡正的言論。董卓懷恨在心,將孔融轉任議郎,隨後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舉薦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為國相。

孔融到北海後,召集士民,聚兵講武,下發檄文,又親寫書劄,與各州郡通聲氣,共同謀劃。因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而轉保朱虛縣。慢慢集結官吏百姓中被黃巾所蠱惑的男女,達到四萬多人,再設置城邑,設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對待國人,就算隻有一點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禮對待。國人沒有後代及四方遊士有去世的,都幫助安葬他們。因此頗有政聲,被時人稱為“孔北海”。

孔融本性寬容不猜忌別人,重視人才,喜歡誘導提拔年輕人。甚至退任閑職後,賓客還天天滿門。孔融常歎:“座位上經常滿人,木樽中酒不空,我就無憂了。”聽說人家有善行,就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言語有可采取的,一定擴展完成,當麵告訴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稱讚他的長處。推薦賢士,獎勵進取,所以海內的英才,都仰慕信服於他。

而孔融最愛出言譏刺的,就是大奸雄曹孟德。正史中,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文舉時年僅五十六歲。

陳龍心中期待,見過太史慈之後,自然就去找這個孔融,有自己在,保證讓孔融逃過曹操的毒手。不過,要解決施行德政的孔融,也是比較棘手,如果不能用戰爭的手段,該怎樣才能說服他投靠自己呢?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