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三年,樂進逝世,諡曰威侯。其子樂綝嗣任。樂綝性格果毅,有乃父之風,官至揚州刺史。後諸葛誕造反,掩襲殺樂綝,朝廷下詔悼惜,追贈衛尉,諡曰湣侯。其子樂肇嗣任。正始四年,樂進得從祀於曹操廟庭。
守定陶的副將李典,字曼成,也是東漢末年名將,山陽郡钜野縣人。李典深明大義,不與人爭功,崇尚學習,尊敬儒雅,尊重博學之士,在軍中被稱為長者。李典有長者之風,官至破虜將軍,惜三十六歲時去世。
李典年少時好學,不愛好征戰,於是拜師讀《春秋左氏傳》,熟讀各種書籍。李典的伯父李乾,有英雄氣概,在乘氏集合了好幾千食客。初平中,帶領眾人跟隨曹操,在壽張打敗黃巾軍,又跟隨曹操攻打袁術,征討徐州。
興平元年,乘曹操攻打徐州之際,留守兗州的張邈、陳宮等反叛,迎接呂布入主兗州,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安撫各縣百姓。呂布的別駕薛蘭、治中李封招降李乾,勸其反叛,李乾不聽從,於是他們把李乾殺害。曹操派李乾的兒子李整帶領李乾的部隊,和其他將領攻打薛蘭、李封。薛蘭、李封被打敗,李整因為跟隨平定兗州的各縣有功,升遷為青州刺史。李整死後,李典任潁陰縣縣令,擔任中郎將,統領李整的部隊,曹操覺得李典是個可造之材,讓他試著管理百姓,升遷他為離狐太守。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兩軍對抗,李典帶領家族的人以及所轄部隊運輸糧食布匹供應軍需。袁紹被打敗以後,曹操任命李典為裨將軍,在安民一帶屯兵駐紮。
後來曹操在黎陽攻打袁譚、袁尚,派遣李典與程昱等將領用船運輸軍糧。趕上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帶領部隊駐紮在河上,斷絕了水道,曹操下令李典、程昱說:“如果船過不去,就走陸路。”李典與各將領商議說:“高蕃的部隊缺少兵甲隻是依仗水勢,士兵有輕敵的心思,攻打他們一定能夠取勝。在軍隊可以不聽聖旨;隻要是有利於國家的事,自己做主也可以,應該立即攻打。”程昱也這樣認為。於是向北渡過黃河,攻打高蕃,取得大勝,水路終於暢通。建安七年,劉表派劉備向北進攻葉縣,曹操調動大將夏侯惇、於禁、李典抵抗劉備,劉備將陣線後撤至博望與曹軍對峙。一天早晨燒掉營地撤退了,夏侯惇率領部隊追擊劉備,李典說:“敵人無故撤退,懷疑肯定有埋伏。南邊的道路狹窄,草木又濃密,不能追擊。”夏侯惇不采納他的意見,和於禁一同帶兵去追擊,李典留守。結果夏侯惇等人果然中了劉備軍的埋伏,戰況對他們不利,李典帶兵去救援,劉備望見夏侯惇的救兵到了,於是撤退了。
建安九年,跟隨曹操圍攻鄴城,鄴城平定以後,會同樂進在壺關圍攻高幹,在長廣攻打管承,都取得勝利。升遷為捕虜將軍,封為都亭侯。李典的族人部下三千多戶,居住在乘氏,李典自願請求遷徙封地到魏郡。曹操笑著說:“你想效仿耿純嗎?”李典謝罪說:“我性格懦弱功勞微薄,但是封賞的爵位太大,確實應該全家族的人都一起效力;另外天下還沒有平定,應該遷徙到魏郡之郊,來防禦四方變亂,並不是效仿耿純。”於是遷徙部下族人一萬三千多口到鄴縣。曹操讚揚他,加封為破虜將軍。
建安二十年,李典與張遼、樂進在合肥駐紮,孫權指揮大軍圍攻合肥,張遼打算按照命令出城交戰。樂進、李典、張遼平常都互不和睦,張遼擔心他們不同意,李典慷慨的說:“這是國家大事,要看你的計策是否好,我怎麼能夠因為私怨而不顧大局呢!”於是指揮部隊與張遼打敗趕走了孫權。加封賞地住戶一百戶,加上以前的封賞共三百戶。
李典愛好學問,注重儒雅,從來不和別的將領爭搶功勞。尊敬賢士大夫,恐怕有禮節不周的地方,軍營的官兵都認為他是長者。三十六歲時去世,他的兒子李禎繼承他的爵位。
魏文帝曹丕代漢稱帝後,追念李典在合肥之戰的功績,諡為湣侯,追加李禎食邑百戶,另外又以百戶封了李典的另外一個兒子為關內侯。
正始四年,李典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曹軍李典、樂進都是名將,定陶雖小,攻擊它也並不輕鬆。欲知陳龍、陳宮在廢棄行宮會麵情況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