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袁紹
何進死後,陳琳避難依附於袁紹。[5]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派兵圍攻臧洪的盟友張超於雍邱。此時,任袁紹東郡守的臧洪“徒跣號泣、求救於袁紹”,袁多與曹操新和,不予救兵,雍邱被攻破,張超自刎於城上。於是臧洪義憤填膺,與袁紹對抗。袁紹派兵攻打,可“曆年不下”,而臧洪以弱兵敵強,抱必死打算,誓守窮城,戰鬥到底。見此情景,此時也在袁紹帳下效力的陳琳,感到事態嚴重,連忙寫信勸說,臧洪特意回信。[6]
陳琳畫像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陳琳作《為袁紹檄豫州文》,痛斥了曹操。[7]曹操當時正苦於頭風,病發在床,因臥讀陳琳檄文,竟驚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頭風頓愈。
歸附曹操
袁紹敗後,陳琳歸附曹操。曹操讓他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為陳琳和阮瑀所作。[5][8]曹操深愛其才,對於陳琳的作品,有時曹操竟不能為之增減一字。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丁酉大疫爆發,陳琳染疾逝世。
詩歌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描寫繁重的勞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苦難,頗具現實意義。全篇以對話方式寫成,樂府 民歌的影響較濃厚,是最早的文人擬作樂府詩作品之一。散文除《為袁紹檄豫州文》外,尚有《為曹洪與世子書》等。他的散文風格比較雄放,文氣貫注,筆力強勁,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與吳質書》)的評論。辭賦代表作有《武軍賦》,頌揚袁紹克滅公孫瓚的功業,寫得頗為壯偉,當時亦稱名篇。又《神武賦》是讚美曹操北征烏桓時軍容之盛的,風格與《武軍賦》相類。陳琳在漢魏間動亂時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對功名的熱衷。這種熱衷也反映在他的作 品中。與“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詩、賦在表現“立德垂功名”一類內容上是較突出的。[10]
作品特點
陳琳擅長撰寫章表書檄,風格比較雄放,文氣貫注,筆力強勁,在當時與阮禹齊名。陳琳寫出了不少公文名篇,代表作有《為袁紹檄豫州文》。對陳琳在章表書檄寫作方麵取得的突出成就,劉勰也不吝給予肯定:《文心雕龍·才略》篇說陳琳“符檄擅聲”;《文心雕龍·檄移》篇又說“陳琳之檄豫州,壯有骨鯁”;《文心雕龍·章表》篇再說“琳、瑀章表,有譽當時;孔璋稱健,則其標也”。[11]
陳琳亦長於寫詩,其詩僅存四首,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描寫繁重的勞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苦難,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頗具現實意義。全篇以對話形式寫成,樂府民歌的影響較濃厚,是最早的文人擬作樂府詩作品之一,詩風樸實、生動,富有民歌特色,不僅為後世詩評家所稱道,而且對魏晉六朝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11]
曆史評價
曹丕: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裏,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曹植: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大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包荊山之玉,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盡集茲國矣。然此數子猶複不能飛翰絕跡,一舉千裏。以孔璋之才,不閑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仆讚其文。夫鍾期不失聽,於今稱之,吾亦不能妄歎者,畏後世之嗤餘也。[12]
臧洪:行矣孔璋!足下僥利於境外,臧洪授命於君親;吾子托身於盟主,臧洪策名於長安。子謂餘身死而名滅,仆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