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縝密分析,解憂認為狂王的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采取行動除掉他的時機已經成熟。又利用匈奴公主與翁歸靡所生的兒子烏就屠對狂王的不滿,聯合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者,為狂王擺下了"鴻門宴"。席間派人拔劍刺殺狂王,可惜劍刺偏了,狂王負傷騎馬逃走。至此雙方終於兵戎相見,風雲突變。烏就屠倉皇出逃,狂王迅速帶兵將解憂公主和漢朝使臣包圍在烏孫都城赤穀城,漢朝西域都護府發兵解圍,將參與刺殺的使臣押回長安斬首,再派使臣張翁前往審理此案,安撫狂王,以求和解。這本來是走個形式,意在暫且平息事端,趁機削弱狂王。可是愚蠢的張翁竟然沒能理解朝廷與解憂的默契,來到烏孫後居然大模大樣的開審,甚至揪住解憂公主的頭發破口大罵。解憂自然不服,再次秘密上書漢宣帝。果然,過不多久,朝廷下令押回張翁斬首,而與張翁同去的副使也因白白錯過了殺死狂王的大好機會,回到長安後被施以宮刑。”
“趁著這個不可開交的時候,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屠逃到北山,揚言母家匈奴將派兵平亂,於是烏孫國中親匈奴派的勢力全部歸附,欲奪取全國,與屯結於邊境的漢朝西域都護府大軍緊張對峙,戰爭一觸即發,漢與烏孫多年來的"兄弟之邦"之盟眼看要毀於一旦。就在這千鈞一發的緊要關頭,為了民族大義,女外交家馮嫽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前往勸說烏就屠。馮嫽利用自己卓越的見識,出色的口才,以及多年來對西域諸國形勢的了解,對烏就屠曉之以理,剖析利害,並以漢朝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對烏就屠施加壓力,終於勸說成功。最後烏就屠表示,隻要漢朝給他一個名分,願意安於"小號"。
漢宣帝得知此事後,征召馮嫽萬裏入朝,詳細陳述事情始末。馮嫽在皇帝麵前侃侃而談,上至西域諸國山川地理,風俗人情,下至烏孫各派淵源,利害關係,無一不精,條理清晰,口若懸河,語語中的。漢宣帝大為讚賞,於是破天荒的委任馮嫽為正式的漢朝使節,乘坐錦車,持漢朝節仗,代表皇帝出使烏孫及西域諸國。以女子持節仗出訪,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在十年後,烏孫國內再起動蕩,已經回歸長安養老的馮嫽,為了鞏固民族關係,不顧年逾古稀的高齡,毅然上書皇帝,再次持節不遠萬裏出使西域諸國,勘為千古楷模。”
“馮嫽出使不辱使命,揭穿匈奴挑撥離間的詭計,並多方調節斡旋,終於使烏孫全國上下願意接受漢朝的安排。後來烏孫國一分為二,立解憂公主長子元貴靡為烏孫大昆彌,統六萬戶,立烏就屠為小昆彌,統四萬戶。至此風波終於平息,烏孫上下相安無事,漢與烏孫的邊境再次迎來平靜安寧。兩年之後,解憂公主的長子元貴靡和幼子鴟靡相繼病故。公主的孫子星靡即位為大昆彌,頗為軟弱,烏孫國內的勢力大多歸附了烏就屠,解憂覺得自己在烏孫的意義已經不大了,隨即告老還鄉。”
王允悠悠歎息道:“紅顏離家,皓首歸來,長安繁華依舊,女兒青春不再。細君也好,解憂也好,馮嫽也好,雖不曾征戰沙場,殺敵立功;也不曾著書立傳,明典治國,但她們的奉獻和努力,她們的柔情和眼淚,依然澤被後世,滄海桑田,終難磨滅。”王越遙想大漢昔年榮光,不由歎道:“可惜如今的朝廷,與先武帝時期沒法比啊!”
王允瞪了王越一眼,王越才醒覺自己發了不該發的牢騷,尷尬的一笑。王允道:“所以,才需要我們這樣的大漢忠魂來撥亂反正!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掌控一切可以掌控的幫派,如今的南林劍派劍主之位,咱們一定要拿下。”
“解憂公主的後人,也跟隨回朝,成為皇室一員。馮嫽夫人之後,因功勞太高,其後人也被封為公主。先靈帝有一位公主,就是馮家之後,年方二九,從小學藝於皇家,不但知書達禮,天姿國色,更兼天資聰穎,有名師教導,劍術高強。有她出馬,忠誠自然不用說,這個劍主的位子就算是穩了。”
王越一怔道:“萬年公主?”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