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箱子底下,下麵墊著幾張報紙,韋瀾將報紙扯了出來,報紙的顏色已經發黃,報頭是《大楚日報》。這個報紙現在沒有聽說過,韋瀾趕緊瞧時間,頓時嚇一跳,原來這報紙發行時間竟然是1955年,離現在整整60年了。
這還是份老古董報紙,和她爺爺的年齡差不多。
韋瀾忽然起了想窺看那時的新聞,1955年的江城是什麼樣的,有什麼事情在發生呢。韋瀾拿著這幾張報紙坐在床板上,燈光較暗,字號較小,看起來非常吃力。
這份報紙的排版與現在不同,許多是豎版文字,橫排的少見。頭版刊登的是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並公布第一個五年計劃,另外還有江城長江大橋即將動工,以及號召全國廣大青年男女去邊疆支援建設。
報紙記載的幾乎都是大事件,政治性比現在報紙要嚴肅得多,現在的報紙除了省級報紙,各大報娛樂性過於強烈,韋瀾感覺自己似乎又上了一堂曆史和政治課。
1955年的中國正在飛躍發展中,同樣江城也是日新月異。
韋瀾翻到最後一張報紙,這張報紙刊登的是江城的民生,最下麵有幾篇廣告,措詞相當文雅,倒像是詩句般。報紙反麵是一篇w大教授的人物專訪,這教授很出名,韋瀾當年也想報考w大,但自知資質有限,穩妥起見就報考現在的大學。
其實兩所大學相隔的不算遠,以前周末時韋瀾便經常去w大,這百年大學簡直是她的人生向往,因此這次考研韋瀾堅決報考w大。
專訪下麵是一則尋人啟事,當韋瀾的視線投放在尋人啟事的照片上時就仿佛被強力膠水粘住了。
照片上的男人很年輕,約摸二十七八歲的樣子,頭發很短,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明亮得就像是清晨的第一道陽光。盡管這隻是照片,但韋瀾感覺自己已經被震撼了,這雙眼睛有勾人心神的魔力。
可是瞬間,韋瀾又忽然醒悟,這是60年前的報紙,這個男人和她不是一個時代的人。
尋人啟事的內容很簡單,照片上的男子名叫石中流,1899年出生,建康人,1927年來到江城工作,同年12月與家人失去聯係,現今他的妻子李玉芬病入膏肓,希望在臨終前能見到丈夫一麵,所以懇請有知情人告知下落,或與石中流聯係,或石中流見到報紙速回家鄉相見。
末尾留了聯係地址,建康市古琴路164號,沒有留電話號碼,畢竟在50年代電話仍是稀罕物。
韋瀾陷入了沉思,這個石中流看到了尋人啟事嗎?後來他回到了家鄉嗎?見到他的妻子嗎?他們團聚了嗎?這些答案沒人知道。
報紙的一角被捏得暖了,韋瀾的目光依舊停留在那張照片上,或者說,留在了那雙宛若古井般的眼眸裏。良久,韋瀾找來剪刀小心翼翼地將這則尋人啟事裁剪下來,放入自己的錢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