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睡眠是一種生物鍾現象(1 / 1)

在自然界中,許多現象都是有周期性的,比如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化,月亮的盈虧圓缺,早晚潮汐的漲落,白天黑夜的循環往複,人們白天覺醒夜晚睡覺等等,都是自然界的循環現象。各種生物的變化,如春華秋實、公雞定時鳴叫等,都如同一座定時的鍾一樣周而複始,我們把大自然的這種現象叫做“生物鍾”現象。

實際上,我們人體本身也像一座生物鍾,睡眠也是生物鍾現象之一。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每人都有自己的睡眠習慣,有的人習慣於早睡早起,有的人則習慣於晚睡晚起,還有的人則是定時睡覺、定時醒來。當然,這與長期養成的習慣有關,但也與人體“睡眠—覺醒周期”的生物鍾現象是分不開的。

1962年,一位年輕的法國地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在阿爾卑斯山海拔2500米的高度找到了一個山洞住了進去。這個山洞有30多米深,有S型的蛇型通道,下降到地下大約是140米。山洞裏邊是全黑的,地麵結冰,溫度在冰點以下。他的身旁沒有任何表示時間的東西,僅通過電話與地麵的兩個朋友聯係,告訴他們他上床的時間、醒來的時間、吃飯的時間。他記錄了自己的活動、推測的時間表和日期,而他的朋友則記錄著確切的時間和日期。但他住在洞裏像在洞外一樣起床活動和入睡,住了60天。有趣的是:他的覺醒—睡眠周期是24小時31分鍾,即他在洞內起床和就寢的時間,每天向後推遲31分鍾。實驗到第25天時,他的生活同他在外麵時正好推遲12小時左右,即白天黑夜的順序完全顛倒了。到了實驗的第50天,他的覺醒—睡眠周期又重新與外麵的時間相同了。

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是有其獨特的白天黑夜規律的。有些人對這種規律十分敏感,一到夜晚該睡覺的時候就開始昏昏欲睡,到早晨某一特定時間則一定醒來。由上麵的實驗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生物鍾節律並不是被動的、繼發的應答反應,而是我們身體內部存在的一種內在性的主動過程,即使將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都嚴格控製在恒定狀態,生物鍾節律現象也會照樣出現。

洲際飛行後我們的身體所發生的時差反應也說明了這個現象。當我們從東向西或自西往東到達大洋彼岸時,新環境的日出日落與出發地點的時間完全不同,甚至形成晝夜顛倒。這樣,在最初的幾天裏,我們的生物鍾仍然會按照故居的時間活動,所以我們常常會在晚上出現失眠的情況,因為這時的故居正是白天。而到了白天卻又昏昏欲睡,因為此時故居的時間正好是晚上。這也可以說明我們的身體具有生物鍾現象。那些從事“三班倒”做夜班的人也可以體驗到,他們晚上工作,白天睡覺,但其體內的生物鍾節律卻依然按照他原來正常的晝夜規律在活動,所以到了晚上特定的時候,尤其是淩晨,人就特別思睡,工作效率也會下降,事故也會出現的較多,這就是由於生物鍾節律現象在發生作用的結果。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鍾。如果人經常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律,就會改變體內激素分泌量,導致神經紊亂,體內生物鍾也必然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順應人體的生物鍾,讓自己擁有健康的睡眠。

雖說充分的睡眠對保持精力旺盛起關鍵作用,但睡眠質量極好的人也會出現疲勞感,這實際就是由我們的生物鍾所導致。研究顯示,在晚上11點至12點上床睡覺的人,第二天上午10點至11點便是精力最旺盛的時候。相反,到了下午1點至4點就是“精力困頓期”,然後在晚上6點至9點又會出現另一次精神旺盛的高峰。

弄清了這個道理,不妨有意讓你的日程安排適應你的生物鍾節律,如在“精神困頓期”做一些社交、遊戲等不需要精力十分集中的工作,而在“精力旺盛期”則要多從事一些較為複雜的工作。當然,也可改變你的入睡時間以調整你的生物鍾。

金點子

睡覺時,應使室內光線幽暗,因為強烈的燈光會使人無法閉眼入睡。窗簾應選深、冷色,利於遮光。人們晚上或因上夜班而在白天睡覺時,應將窗簾拉上。臥室內燈光宜暗,上床後就熄燈。在幽暗的環境下睡覺,不僅會顯得特別安靜,還能有一種不受任何外因幹擾或侵襲的安全感,因而更容易舒服地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