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說永恒話題買房(1 / 1)

說說永恒話題買房

品位

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正如“出名要趁早”一樣,買房一樣要趁早。

據美國全美房地產經紀商協會發布的報告稱, 2011年海外投資者在美購房金額總計820億美元,中國買家以超過70億元的投資,成為美國房地產第二大投資群體,僅次於加拿大。中國樓市難降的高溫顯然已蔓延至他國,但又是誰帶去的這份“熱情”呢?

108 購房年輕化

據調查顯示,華人國外購房的比例不斷在本地房市中攀升,而這些華人年齡則越來越趨向年輕化,30 歲左右的成為了購房主力軍。而這些年輕的購房者與年長者用於投資的目的不同,他們是喜歡國外的生活環境與服務條件,購房主要用於安家。

為了打消銀行貸款的顧慮,這些年輕的購房者不

得不支付更多的首付才能從銀行順利貸款。而由此誕生的新一個銀行——“父母銀行。”畢竟和父母借錢不僅沒有利息與期限的壓力,而且中國父母常會主動“申請”幫孩子買房,在中國似乎隻有給孩子把房買了才算對他們盡到了責任。“安居樂業”是中國傳統觀念中對於成年後目標的追求,而隻有先“安居”才能談享受生活。正是由於這些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造成了中西方在房子問題上的不同行為。

中西方差異

與國內人人熱衷買房安家立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世界對房子截然不同的態度。例如紐約租房市場新近出現了三套月租在30,000至50,000美元的頂層公寓,它們是位於曼哈頓下城的新建高層公寓樓。位置方便,樓內設施齊全,不斷受到追捧。這套公寓的年租金可能超過600,000美元。國外富人越來越多地選擇租房,不僅不願意將錢花在房子上更多地則是考慮到租房可以方便搬家。當需要換個心情,換個新的環境時,搬家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而對於國外年輕人而言,房子無疑就是花錢買來的“束縛”。更加獨立的他們不願意依賴於所謂的“父母銀行”,而自己更傾向於將有限的積蓄花在生活享受上,買房子似乎在人到中年後的計劃中。

早買房,巧買房

關於立業、愛情和房子之間的關係在中國獨具特色的環境中似乎曖昧不清。表麵看來互不相幹的三者偏偏在中國傳統觀念與丈母娘那裏就變成了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沒有房子怎麼立業,怎麼能把一個女孩托付給你?此外,一線城市的房價居高不下,多少當初沒買房的人在後悔不已。

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正如“出名要趁早”一樣,買房一樣要趁早。當然,對於年輕的購房者而言,買房是大事。在買房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事項呢?在此,《金融理財》為年輕人購房支上幾招。就我們所熟悉的買房稅金比例、政府補貼、獲取預售證的標準等在不同城市有不同政策,因此首先要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相關政策。另外,對於巨額購房資金在支付時候應注意可選擇電彙、轉賬、支票、異地存取款等多種方式進行。同時資金應該直接劃撥到房屋所屬開發企業的賬戶,而不是售樓員等某個個人的賬戶。買房可以趁早,但是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情況製定適合於自己經濟狀況與所需的購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