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財》攜手益普索(Ipsos)發布國內首份《中國金融機構理財力白皮書》
品位
作者:本刊編輯部
在此次盛典上,《金融理財》攜手全球領先的調研機構益普索,發布了國內首份《中國金融機構理財力白皮書》,剖析中國個人理財客戶的特質、其各方麵理財力及消費趨勢,為金融機構的發展指點迷津,贏得了與會嘉賓的強烈共鳴。
信任溢價影響全球各地金融理財
根據益普索全球聲譽中心(Ipsos Global Reputation Centre)對“影響各行業部門的重大問題”和“行業中各大公司的聲譽”進行調查的結果,就金融業內的公司而言,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熟悉程度的作用結果。擁有牢固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本地覆蓋麵的銀行,通常會享受到“信任溢價”的好處。但是,美國幾家首要消費者銀行與歐洲幾家銀行,因為他們與2008年金融危機難分難解的關係,得到的信任水平卻低於他們的消費者熟悉度水平本應保證的水平。相比之下,在聲譽方麵,與信用卡發行公司相比,全球知名的信用卡業務處理公司的聲譽表現,大大接近於受到高度信任的消費商品公司。同時,信任水平反映出網絡議論的調查性。
就全部益普索(Ipsos)訪問的24國的全球首要金融機構而言,“熟悉度”與“信任度”之間的關係幾乎純粹是線性的。在消費者對21家銀行企業的平均熟悉水平與他們對銀行的“淨信任分”之間,存在極強的相關關係,相關係數達到:0.92。換句話說,一個消費者越熟悉一家銀行,就
越有可能對它產生信心。但是,這條定律也有一個例外:如果熟悉度來自負麵新聞報道,這一定律不適用。與2008年金融危機關係最深的幾家銀行就是明證。
比較益普索(Ipsos)訪問期之前12個月間針對各個金融機構的“網絡態度”,可以確信:普通大眾對金融機構的信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在網絡上談論他們時所采取的調子。“國際本地”銀行,尤其是桑坦德銀行和ING集團,也非常突出。在網絡態度的另一端,六家“淨積極網絡態度”比例最低的銀行都是“醜小鴨銀行”。其中,美洲銀行是所有被調查機構中唯一“網絡負麵態度”超過“網絡正麵態度”的機構。
盡管消費者對多數銀行的熟悉度主要是通過個人體驗、有關其產品與服務的積極口碑和廣告建立的,他們對於“醜小鴨銀行”的熟悉度更有可能是這些銀行暴露在負麵新聞報道下的結果,以及把這些銀行與負麵或爭議事件相連的評論的結果。
對於消費者信任水平與熟悉水平相稱的銀行,以及網絡議論偏向積極態度的銀行而言,提高自身好感與信任評分的首要方式就是:增強自身的可見度。他們的聲譽有可能從市場營銷與廣告活動中受益。
誰才是真正的中國個人理財客戶?
“得零售銀行者得天下”。《中國金融機構財力白皮書》中,益普索數據顯示,中青年人群、高學曆和家庭月收入在萬元以上的是個人理財主力客戶群。個人理財客戶以銀行VIP客戶為主,多數持有金卡及以上級別的借記卡。
投多少是多?10萬以上是小數?
2012年,超過六成的個人理財客戶將金融資產的30%或更多用於理財產品的購買;高收入群體投入更多。超過六成的個人理財客戶在理財產品購買或持有上的資金投入在10萬元以內;高收入群體投入在 10萬元以上。接近八成的個人理財客戶理財年限在5年以下;高收入群體理財年限經驗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