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促進社會經濟繁榮的主要人群,同時也扮演著為人兒女又為人父母的雙重角色。中年人除了要應付日益繁忙的工作外,上要奉養父母,下要嗬護兒女,那些在忘我地工作著的中年人,往往沒有對自己的心理壓力和體能的下降給予應有的重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亦缺乏真正的了解。
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取決於許多因素,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影響人體健康有四大因素: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和健康心理。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飲食與健康一直是人們永恒的話題。我國最古老的古籍《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以現在科學的說法稱為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意即是要獲得人體所必需的各種營養素,必須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內經·靈樞篇》以來關於各種食物分為“溫、涼、寒、熱”四性和“酸、辛、苦、鹹、甘”五味和各種食物的歸經、主治的論述。人身的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是多方麵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的飲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可以推遲衰老的發生,可以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因而,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盡可能地全麵、合理、互補,即平衡膳食的原則。
保持健康的身體,自然也離不開適當的運動。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在於鍛煉,鍛煉貴在堅持,堅持就是勝利。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養成好習慣對於你的成功至關重要,而運動習慣的養成會成就你健康的命運。
人到中年,生理狀況開始變化,身體各項機能都明顯滑落,免疫力降低,家庭、工作、經濟、人際關係等壓力增大產生的種種負擔也會導致中年人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合理安排生活,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對於疲勞一天的身體給予足夠的休息,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有了充足的睡眠,才會使你有充足的精力去應對種種壓力,去開創自己的事業。40歲之前是拚事業、拚成就,40歲之後健康最重要。
人的身心健康,永遠離不開健康的心理。一個健康的心理,是人一生的財富。有了健康的性格、健康的人格,人才能看到一個健康的世界。人要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中年人更應如此。人的生命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是人類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病態的心理,病態的性格、人格看到的一定是扭曲的世界,前途一定是暗淡的。40歲後,你必須要學會控製好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應該樂觀地去看待周圍所發生的一些瑣事,哪怕是煩心事,把它作為生活的積累,學會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磨練自己的機會。
人生像一棵樹,從幼苗起,經曆了成長,開花,結果,成熟。然後是枯萎,死亡。40歲是人生的黃金季節。40歲是結果的年齡,40歲以前的奮鬥是為了讓自己這棵樹結出果實,40歲以後的奮鬥則是讓自己這棵樹結出的果實更豐碩。40歲的人時刻要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哪能怕是細小的不適合和反常都要引起警惕,大病往往是由小疾開始的,任何一種小疾都有可能日積月累為大病。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宇琦工作室的陳忠傑、孫麗、魯勇付出了努力,特此表示由衷的謝意。由於作者學識有限,編寫時間倉促,書中可能出現錯漏現象,望各位讀者海涵,並希求大家不吝賜教。
健康長壽是人們的共同心願,但要達到這個目的,須有正確的養生之道,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以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宜晚乎?”隻有在平時防微杜漸,輔以養生之法,點滴積累,持之以恒,才能令體質強健,生活安樂。
我們每個人的麵前都有兩條路:一條路省力,可以偷懶,但卻會使我們變得大腹便便,為慢性疲勞、灰色健康、抑鬱症,以及各種疾病所困擾;另一條則是艱難卻充滿希望的健康之路,會使我們身心健康,朝氣蓬勃。健康讓我們享受幸福生活,健康是我們一生擁有的財富。生命因健康而快樂,因疾病而枯萎。人過40歲,這一切都是你應該懂得的!
作者
2009年11月於千鶴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