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看到馬路上滿眼的中國結,才意識到快過年了。這紅紅的中國結好喜慶,心情也瞬間開朗起來。
畢然一直就很喜歡手工藝品,每次看到剪紙啊,陶瓷啊,都覺得看著心裏特舒服特安靜。總覺得它不是一件普通的物件,其中蘊含了太多的感情和思緒。
辟如小時候媽媽織的毛衣,那時的農村很古樸,一家人的毛衣都農閑的時候自己織的,衣服是請裁縫臨時做的,不像現在什麼都是現成的,衣服有成衣,毛衣也都是織好的,走遍一個市,也找不到三兩家賣毛線的店。
裁縫店也少了好多,服裝廠倒是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
衣服款式亮麗多彩,但是,大家都穿成了清一色。服裝隻是遮羞布而已,失去了情感,變的簡單,空洞。
小時候的衣服都是量身定做,那叫一個合身。以前人人衣服都是定做,現如今叫高端定製,一般人都享受不起了。
不過在上小學之前,畢然也沒有穿過量身定做的衣取,都是撿姐姐的衣服穿。合身還是合身的,隻是衣服穿的久了,破幾個洞也就不可避免了。再加上媽媽一直都奉行:‘衣服可以舊但穿到身上必須幹淨整潔’,所以幾乎每件衣服都有大小不一的補丁。
不過畢然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卻很開心,因為村裏大部分小孩都是這麼穿的。但是能像畢然一樣穿的幹淨整潔的其實還是少數的。這得益於老媽的心靈手巧。媽媽的過手的衣服,針腳細密,補丁顏色也會依著不同的衣服不同的位置搭配,比現在流行的乞丐裝那是正宗多了。
所以畢然從小手也是比較巧的,名師出高徒啊。
媽媽一邊縫衣服,會一邊講解。小畢然做在邊上,邊聽邊看,媽媽的一舉一動也深深的印入腦海,每次穿上補丁衣服,媽媽的樣子就會浮現腦海,心裏滿滿的都是溫暖。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時間充裕的時候會讓畢然拿著碎布條,針,線頭,坐在旁邊學模學樣。這算不算自己製作小布玩具呢。哈哈,比買布玩具有意義多了。
再大點,看到媽媽媽織毛衣,就跟著織圍巾。鄉下也不是天天都那麼忙,一到冬天,幾乎就有怎麼下地幹活了。那種生活,還保留動物的原始本性,冬天都是吃先前儲藏好的食物。
所以一到冬天,家家戶戶的女人都在忙著織毛衣,全家人過冬的毛衣就都指望這會兒了。舊了不能穿的毛衣,拆了給小孩織圍巾,織襪子,環保又不浪費,正好老老少少齊上陣,全家總動員。
所以爸爸常說,以前村裏到處都是泥巴,現在村裏到處都是垃圾。所以勤儉節約不僅是美德,對子孫後代也是功德無量的。
有了從小打下的基礎,信心滿滿的畢然對手工的愛好也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上學用廢紙做成菠蘿,燈籠等等。最鍾愛的卻是中國結,對稱精致,一絲一扣間,變成那一抹紅豔豔的心結,總能不經意間闖入凡人的心間,那是幸福的感覺。
特別是看古代的人人身上佩戴的飾物都會係上那飄逸的中國結,更是手兒心兒癢。
但是在老家沒有人會編織,市麵上的中國結都是從外地運送過來的,自然也沒有看到相應的書籍。
等到了B市,才發現中國結是B市的一個傳統工藝,本地人幾乎人人都會,個別人更是技藝精湛,做出的中國結遠銷海內外。市場上隨隨便便都能看到有關中國結的書,畢然自然十分高興,立馬買上幾本回去研究研究。
那天晚上在辦公室,學著編了兩個蝴蝶結,很是好看,大家都圍著,傳來傳去的說好看。及至編第二個時,才發現傳來傳去的小蝴蝶結不見了,原是小古偷偷的把編好的拿走藏了起來,畢然找來找去找不著,佯裝生氣,小古不明就理,乖乖的拿出來還了。小蝴蝶確實編的惟妙惟肖,很有韻味。
李譜拿著看了下:“哇,編的不錯啊,真得很像蝴蝶哦。兩隻,成雙的,打算送一隻給誰啊,是不是男朋友啊,小鍋巴。“
“嗬嗬。”畢然隻是傻笑,其實是還沉浸在學成功的喜悅中,神經還沒有轉過來,慢半拍呢。
“送給你的哇,你就是他男朋友啊。”阿姨快言快語。
“真的送給我啊,那我收了啊。”順手便放進褲兜裏了。
畢然有點不知該如何是好了,說不是男朋友吧,自己又不想堅決的否定。說是吧,八字還沒有一撇,就這麼的承認,怕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