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光速壁障,時間膨脹(1 / 2)

宇宙有多大?

大於百億光年。

銀河到底有多大?

直徑十萬光年。

一個恒星係有多大?

不大,半徑大概一光年左右。

但即便是短短的一光年距離,在較低飛行速度狀態下,飛天號就飛了將近三年。

為什麼不能飛快點,直接加速到最大狀態?

主要還是為了飛船的安全。

因為伯拉星之外,四五千萬公裏的地方,有一圈小行星帶,太空隕石非常多,即便其密度比較稀疏,隕石的速度也很慢,發生碰撞的概率很低,但飛天號,還是以不超過0.2倍光速的速度,十幾分鍾內,穿過了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再往外,距離十幾億公裏的地方,還有一條物質帶,稱之為“柯伯伊帶”,裏麵含有很多冰凍隕石與小行星,這裏麵的隕石更多,但密度也更小,威脅性不是很大,所以飛天號並沒怎麼減速,就穿過了柯伯伊帶。

接下來的較長一段路途,都是較為安全的坦途,但飛天號將速度加速到0.40倍光速後,仍不敢把速度開到最大。

因為在距離中心恒星接近一光年的最外圍,還有一條物質帶,稱之為“奧爾特星雲”,這是超新星爆炸後,被拋撒到最外圍的物質,主要為一些氫分子以及一些冰封的物質團,密度很低,微弱的恒星光照下,甚至難以發現其分布蹤跡。

穿越奧爾特星雲的時候,蘇加魯必須小心再小心,防止撞上物質團——那怕其隻有棒球那麼大。

雷達係統滿功率打開,武器官顧凡進入最佳射擊位置,一旦前方出現威脅較大的冰凍隕石,立刻用高能激光摧毀!

“砰!”

“砰!”

“砰!”

飛船的外殼,傳來一聲聲的轟響,細微而又清脆。

如果在高倍率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奧爾特星雲中,一些小分子物質,正在與飛天號飛船外殼的力場合金,發生激烈的碰撞,甚至在飛船表麵,擦出一團又一團的“火花”,如同發生了爆炸。

其實這就是爆炸,0.4倍光速的飛天號,即便是與一個靜止的原子發生碰撞,巨大的相對速度,也相當於在粒子加速器中,進行了一次中低能級的碰撞,甚至可以把原子核轟散。

好在構成飛天號外殼的力場合金,其表麵會附著一層的高強電場,帶負電的電子撞上這層電場後,會被吸收,帶正電的原子核,則會被反彈(光子也會反彈),從而避免外部原子核的轟擊,給飛船表麵帶來破壞。

但這層力場,在飛船速度小於0.5倍光速,且撞擊物密度較小時,可起到良好防護,一旦飛船速度超過0.5倍光速,或遭遇高密度物撞擊,飛船外殼的力場合金也無法抵擋,船體必會受到損傷。

這就是常規動力條件下,物體難以突破光速的原因,速度越快,需要給予的能量越大,在物質稀薄的太空中,即便與極其微量的元素發生碰撞,產生的破壞力也極大。

此外,宇宙中還存在一種無處不在的“引力場”,在這個引力場中,移動的物體速度越快,質量也會越大,增大的質量,又會拖慢物體的移動速度,致使其永遠無法突破光速。

以上這些因素的綜合,結論就是:任何物體的移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

這就是“光速壁障”。

光速壁障無法突破,但不完全代表,人類實現不了超光速飛行。

譬如有種曲率引擎的東西,它通過扭轉空間,使飛船在扭曲的時空中,如同人下坡走路一般,向前“滑行”,通過改變空間,從而實現超光速飛行。

理論上說,曲率引擎,是可以實現超光速飛行,但怎麼實現?具體原理是什麼?藍星聯邦的科學家們,到目前都沒有掌握,甚至連一點門都沒摸到……科學不是想象,不是電影和小說,科學的每次飛躍性進步,都需要經過漫長的摸索。

以及無數次的失敗積累。

“飛天號已穿過奧爾特星雲,進入絕對真空地帶。”

這天,根據監測數據,飛船智腦報告道。

“總算完全走出伯拉星的範圍了!”

雲星河鬆了口氣,在恒星影響範圍內,他總有種被束縛拳腳的感覺,現在飛天號飛出了1光年之外,在幾乎隻存在暗淡星光的絕對真空區域,飛船可以加速到最快。

“領航官,航線計算好了沒有?你已經算了兩年多了,最佳航線算出來了麼?”雲星河問。

“算好了!”

領航官別列科夫打開投影星圖,手指在空中畫出一條平滑、彎曲的弧線,麵帶得色地道:“按照這條航線走,到達奧瑪星雲前,我們可以節約11天的時間,以及萬分之0.4的燃料,這是最經濟的那條航線。”

“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