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補前按摩(補法第一訣)
未施補瀉進針前,則用按摩手法,以開啟活動其氣,使經易於補足。《內經》雲:“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又雲:“按摩勿釋。”即補前之按摩法也。至於如何手法,詳於《按摩十法》內。茲不多贅。
(二)隨氣搓轉行九陽數(補法第二訣)
隨陰陽經絡之氣道而搓轉針柄,行九陽數。九陽數者,九次一停,每補順行九次,九九八十一數而畢,則陽數盡也。不已者,再續為行針。《內經》雲:“隨而濟之,惡得無實。”此法最為補針多施之術,無論如何虛病,必用此訣。
(三)慢提緊按(補法第三訣)
人之皮膚肌肉約分三部,初入三分為天部,再入三分為人部,又深入三分為地部。衛氣即在天部,慢提則下氣不至上泄,緊按則上氣填入下部,所謂“從衛取氣。”益入營分也。此法亦補針最要之著,但必須施於搓轉之後。
(四)退圓進方(補法第四訣)
補針入穴,要求添津益氣,補針上提,要防損津失氣。提針要直,直則針孔無隙,下氣不至上泄,故曰退圓。進針要方,方則氣填四周、上部益入下部,故曰進方。此訣是《內經》古法,於施行提按手法時,最宜留神注意。
(五)入多出少(補法第五訣,又名三進一退)
入多出少,則三進一退之法。提針一次,按針三次,如將針提上天部,即將針柄連接三手,從天部按入人部,從人部按入地部,務使上氣益入下氣。此亦《內經》古法也。
(六)青龍擺尾(補法第六訣)
青龍擺尾者,臥倒針頭,如龍前行,一左一右,擺動其尾,此法凡遇頑麻冷痹,滯著一處不行者,即將入穴針柄撥倒,使針頭直朝病所,一左一右,慢慢拔動九次,如扶船舵,舵柄緊持不移,而舵頭之入水者,擺動不已。此訣多用於病患就近處取穴者,用以補之。
(七)蒼龜探穴(補法第七訣)
蒼龜探穴,仍是入多出少之意,進針落穴搓轉補氣後,再將針頭板倒,向左探按攢剔一手,使氣達入左邊一次,又使氣達入右邊一次,有如蒼龜入土之狀,故曰蒼龜探穴。
(八)呼盡內針候吸引針(補法第八訣)
《內經》雲:“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蓋言乘病人呼氣已盡之時而吾方進針。進針後,靜待氣至,留針久而經氣實,則病自複,故而愈矣。《內經》又曰:“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是言當病人吸氣之時,而吾方出針,不使針下正氣隨呼泄出針穴外。氣在穴內,故曰各在其處也。正氣不隨針孔噴出,則大氣留止,神氣自存。
(九)退針用直急閉穴門(補法第九訣)
退針時緊持針柄,徐徐搓轉而出,勿使針頭左右搖擺,不致真氣從針孔泄出,則神氣留矣。至針後,針孔雖小,急將針孔用指揉轉緊閉,謹防氣從孔出。
(十)瀉前按摩及瀉時按摩(瀉法第一訣)
瀉前按摩,與補前按摩,同一活動氣血之意,果能照下卷《按摩十法》所列按摩諸法,擇術而施,則未用針而氣已流通,入穴後自易瀉邪,進針後,邪氣纏繞針頭,搓轉不動時,尤必賴有按摩各法,即下卷《按摩十法》中所言之摸、推、敲、剁、伸、抖、拿、活、廣、意十法也。不必盡施,在醫者擇宜檢用。
(十一)迎氣搓轉行六陰數(瀉法第二訣)
迎陰陽經絡之氣道,而逆行轉針,行六陰數,曰瀉法。六陰數者。轉針六手一停。每瀉必行六次,六六三十六數而畢。不已者,再續為行針。《內經》雲:“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氣至者穀氣至也。穀氣不至,無妨再瀉,即二次、三次均可。總以邪退正來為目的。《內經》又曰:“迎而奪之,無得無虛。”
(十二)緊提慢按(瀉法第三訣)
《內經》曰:“從營置氣。”即緊提慢按之意也。從營取氣,置到衛部,即使地部之氣,泄出天部也。緊提則下氣上出。慢按則上邪不至下入,此種手法,與補法適成反比例。然此法亦是搓轉略鬆後,始能提按便利。
(十三)退方進圓(瀉法第四訣)
持針出入進退,或使提插手法時,進針要直,直則上邪不至入下,故曰進圓。退針要方,方則下邪隨針孔泄出,故曰退方。
(十四)出多入少(瀉法第五訣,又名三退一進法)
出多入少,即三退一進之意,按針一次,提針三次。如將針頭插入地部,即將針柄連提三次,從地部提到人部,又從人部提到天部。務使下氣提出上部,則邪自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