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讀者來信

從天安門到凱旋門

去年洋洋灑灑一期《法範兒》,身邊朋友很追捧,法蘭西文明之耀眼在聚會的飯桌上屢被提及。法國再入視野,已是兩國關係的篇章,雖跨越50年,卻不乏新鮮感。從深謀遠慮的大智慧,到細微中見分寸的小安排,諸多史實讀來趣味盎然,國際政治與外交的舞台,可謂精彩紛呈。法國是西方世界一個獨特的存在,意識形態不同,但民族氣質向為中國人欣賞,回顧中法政治家求同存異之路,正好詮釋國與國持久合作互利之關係。

北京 夏俊卿

沒有預見很可怕

一個縣級市某村委會,據說是為了改變本村落後麵貌,2014年從本村農戶那裏流轉了204畝土地,進行規模種植,種的是“香糖芋”這一很受本地百姓歡迎的芋頭品種。入秋,“香糖芋”喜獲豐收,但是銷路一度成了大問題。村委會的6個幹部跑東跑西聯係銷售,還通過電視電台報紙等媒體進行相關報道,尋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由於宣傳力度空前,愛心人士眾多,最終,這一度堆積如山、讓人發愁的10萬公斤芋頭全賣出去了。

這是一個險些成為“悲劇”的規模種植的故事。而在這個縣級市,與這個“芋頭村”情況有些相似的是,已經落實的一些項目——指的是農民的房屋被拆遷,土地由地方政府出麵招商引資,搞規模種植、專業化種植——已經遭遇了巨大的黑洞,招商商不來,隻能采取免收土地承包費若幹年的方式“招商”,或者號召原來的土地承包人繼續種植原有土地,以避免土地拋荒。但是這樣的做法,有幾個方麵的後果是可以預見的,那就是:盡管招商失敗,但是土地流轉過程中,原本答應農民的土地租金一分也少不了,而這錢從哪裏來?對於土地被流轉出去,房屋也被拆遷,對上了集中居住小區的農民們來說,生活成本無疑增加了很多,萬一政府的資金鏈斷裂,無法發放土地租金,那麼,他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極為困難,社會能不能穩定也將麵臨考驗。

“香糖芋”在某一區域內有一定的消費市場,然而是否能得到更廣大範圍的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恐怕在進行規模種植前就需要可行性調研。數十萬斤的芋頭,市場能不能消化?過去這個地方,市場上的芋頭多是山東過來的,上市時間為8月中旬,比本地芋頭早了近兩個月,價格也具有壓倒性優勢:批發價隻有每斤1元,而“香糖芋”據說其成本價就達4元——最後給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結算也是這個價——在這樣的背景下,不進行市場調查,也沒有落實銷路,就貿然去搞規模種植,“香糖芋”不遭遇“滑鐵盧”才是怪事呢!而假如這樣的項目不是一兩個,而是十個八個,那麼,這事還有可能以喜劇收場嗎?

還是在這個縣級市,10多年前引進兩家企業,一家是輪胎製造,一家是化工生產。這兩家企業是因為汙染嚴重而被其原所在城市責令遷出的,為此,那個城市還不惜重金貼補了其中一家企業幾個億的搬遷費用。而引進這兩家企業的這個縣級市,GDP隨之上升了、統計數字好看了是事實,但是,這兩家企業帶來的巨大環境汙染,也讓引進地的政府麵臨著進退兩難的尷尬:企業周邊的老百姓反應強烈,時不時與之產生矛盾和衝突,讓人十分揪心也十分擔心;但另一方麵“請神容易送神難”,這樣的規模企業又怎可能你讓它走它就走?何況眼下各地環保意識都已提高,它最終也沒有地方可去,或者說能不能有人接收也是一個不小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