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與消費

理財與消費

暫停投資移民

李嘉誠重組並遷移長江實業、和記黃埔注冊地的波瀾未平,香港特區政府又宣布,從1月15日起暫停“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2003年起,香港政府為了吸引外來資本,開啟了投資移民政策,門檻是650萬港元,住滿7年,就可以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政策規定,不接受內地移民,但很多內地人通過到第三國拿居留權,再移民香港。而投資方式,2010年前允許買房,這就加劇了香港房價上漲。過去十餘年香港資產泡沫膨脹,普通市民的生活日艱,社會矛盾加深。

外貿新常態

2014年12月進出口數據雙雙回升,出口總值2275.1億美元,同比增長9.7%,超出預期的增長6%;進口1779億美元,下降2.4%,好於預期的下降6.2%,貿易順差496億美元。全年進出口總額增長3.4%,未達到年初7.5%的增長目標。12月的小幅回升與歐美和日本的需求加強有關,但更多的是油價暴跌帶來的進口激增,趨勢難以持續。世界經濟複蘇緩慢,無法支撐我國外貿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外貿易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中高速區間,預計2015年目標將下調至6%。

比特幣式微

1月14日比特幣崩盤,盤中最大跌幅近20%,創2013年以來最大跌幅,以美元計價的比特幣跌破200美元關口,而過去一個月比特幣的貶值則接近50%。比特幣在2013年經曆了超過百倍的暴漲,但在2014年卻出現超過70%的暴跌。英國知名理財雜誌《Money Week》進行了2014年最差投資盤點,比特幣高居榜首,排名甚至在原油之前。巴菲特曾建議遠離比特幣,認為這是一場海市蜃樓,比特幣隻是一種傳遞貨幣的方式,本身不具備任何意義。

高債務低通脹之亞洲

全球遭遇通縮之憂,亞洲國家卻缺乏應對之策。摩根士丹利的統計顯示,不包括日本,亞太地區的債務/GDP從2007年的147%升至2013年的203%,而中國和韓國等7個國家的債務/GDP接近或者超過了200%,其中大部分的增長來自公司。當實際利率很高時,隻有公共部門或政府關聯企業可以承擔杠杆。於是,亞洲快速積累的債務近年來阻礙了各國央行通過寬鬆貨幣政策來對抗通縮,讓私人投資陷入低迷。當務之急,亞洲需要學習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鼓勵私營部門投資和加快生產力的增長。

銅也崩盤了

大宗商品暴跌潮中,相對抗跌的銅也崩盤了。1月15日倫敦銅在亞洲市場早盤突然自由落體式暴跌,最高跌幅達8.7%,這觸發了礦業股的拋售。出於對最大消費國中國的經濟擔憂,今年以來倫敦銅已經跌了12%。在此次銅價暴跌前,世界銀行下調了全球經濟的增長預期,並提到中國經濟正在經曆一場“可控的放緩”。投資界,銅被稱為“銅博士”,是衡量中國經濟的重要指針。銅價是近一兩年來大宗商品中表現相對堅挺的。2014年原油暴跌了46%,煤價跌了41%,鐵礦石重挫51%,而銅隻跌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