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遊太行三千裏 峰回路轉故鄉情(1 / 1)

神遊太行三千裏 峰回路轉故鄉情

本刊年度特別推介畫家

作者:農夫

“故鄉的山水,永不忘懷”,這是湯清海先生在《神遊太行圖》中寫的一段話。湯清海生於河南南陽,太行山的山山水水,既是湯清海先生的美好記憶,又是其不息的創作源泉。湯清海先生以太行山為題,創作了一係列作品,其代表作有《神遊太行圖》(50×366厘米 2002年作)、《太行大峽穀》(98×197厘米 2004年作)、《金秋萬裏》(98×197厘米 2005年作)、《太行含秀》(98×197厘米 2005年作)、《春風吹綠北國村》(98×197厘米 2006年作)等等。這些作品的特點:一是實現了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高度統一;二是呈現出嶄新的藝術形象;三是體現了“生活就是美”的美學思想。

以《神遊太行圖》為例,作品構圖從右邊以一個小山嘴伸入畫麵作為起點,山峰連綿。一條山路依山勢自右向左延伸,將整個畫麵串聯起來,成為畫麵視覺的焦點。汽車、房舍位居公路旁,遊客有的在觀景,有的在戲水。山坡上、溪流邊、山石旁小灌木點綴其間。山溝裏小溪流緩緩流過,左邊的不遠處瀑布飛掛,蒼溪水湍,一條小河迎麵而來。畫麵右邊的景觀安排得“實”一些,左邊群峰崢嶸,因瀑布飛流在遠處,畫麵則顯得“虛”一些。這一“實”一“虛”,加之峰回路轉,畫麵上天與地,山與水,人與景,路與坡,安排得十分自然,不露痕跡。

整個畫麵沒有半點虛張聲勢,既樸實無華,又靈氣橫生。畫家就像一位老農在打理自家的小院,北邊栽葡萄,南邊種石榴,一切是那樣隨心所欲,又是那樣順順當當;又像一位花匠在侍弄自己的花圃,左邊擺牡丹,右邊放月季,一切是那樣漫不經心,又是那樣恰到好處;更像一位三軍統帥,縱有千軍萬馬,誰攻誰守,誰先誰後一切是那樣從容淡定,又是那樣秩序井然。

畫家在構圖上沒有采用傳統意義上的“高遠”、“深遠”、“平遠”,而是運用“近觀法”,將整個景觀要素“定格”在一個畫麵上。“近觀法”相對“三遠法”表現景觀的難度要大一些,一切景觀要素你都得交待清清楚楚,你不能“留白”,更不能偷懶。“近觀法”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增加了畫麵的親近感,整個畫麵充滿著寧靜與祥和,使觀者幾欲走近,與畫中眾生共享這天籟之美,彰顯出畫家非凡的藝術功力。

《神遊太行圖》在筆墨的表現上,更是獨樹一幟。國畫的傳統“皴法”盡管林林總總不下幾十種,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擅長於表現山石。湯清海與千百年來眾多的國畫大師們一樣,在畫石頭山時,真可謂遊刃有餘。

湯清海先生創造性地將傳統的“斧劈皴”、“長披麻皴”、“拖泥帶水皴”與嶺南畫派的“渲染法”結合起來,用枯筆勾勒出山體的形態,用“渲染法”顯示出山體的質感。這樣,山如“銅牆鐵壁”。一種全新的藝術形象呈現在人們麵前,將太行山特有風貌特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令人耳目一新。

《神遊太行圖》見筆見墨,行筆時,或枯筆,或濕筆,或中鋒,或側鋒,或點,或染,或皴,或擦,或長線拖出,或點染成影,一切都顯得那樣輕鬆自然。放筆寫去,行於當所行,止於又不得不止;行之不緊不慢,止之餘味未盡,自然天成。僅此一點,於當今畫壇也是無幾人能敵了。

還有作品《太行大峽穀》《春風吹綠北國村》也是可圈可點。

(責編:漪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