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遠端肢體以運動障礙為主
起病急,多伴有肌無力、肌萎縮。上肢的臂叢神經、正中神經最常受累,下肢以股神經、閉孔神經、坐骨神經的損害較多見。本病常在發病後2~3個月逐漸緩解。可能與側枝循環的建立,血供的改善有關。
3.糖尿病合並顱神經病變較少見
多出現眼肌麻痹症狀,其中以動眼神經不全麻痹為最常見,可能與局部缺血及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有關。
4.自主神經病變
糖尿病合並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相當常見,而且複雜多變。
(1)約有20%的糖尿病病人有血管運動神經障礙,體位性低血壓,下肢浮腫,皮膚溫度低,兩足發涼等症狀,受寒後症狀加重。
(2)約有60%的糖尿病病人合並胃腸功能紊亂,糖尿病性腹瀉和吸收不良綜合症,不伴有腹痛及感染表現。有人認為,是由於影響了內髒自主神經功能所致。
(3)糖尿病病人並發泌尿生殖係統功能障礙也相當常見多數為無張力性膀胱,表現為病人常排尿費力,排尿不盡,尿瀦留。一旦發生感染,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糖尿病病人常合並有陽痿、早泄、逆行性射精,可以引起不育。
(4)糖尿病病人排汗功能常受影響,出汗異常,最常見的是兩下肢及軀體下半身出汗少或不出汗,而頭部及上半身多汗,尤在吃飯時麵部大汗淋漓。
(5)糖尿病合並骨質疏鬆和強直性骨質增生,多見於老年性糖尿病,骨關節損傷多見於中年久病者,表現為足或踝部腫脹及灼熱感,一般不伴有疼痛感。
(6)神經營養性潰瘍,又稱穿通性潰瘍,多見於受壓部位如足底、足趾等,嚴重者可導致壞疽,甚至需截肢治療。
5.脊髓病變較少見,又稱糖尿病假性脊髓癆,特點為走路不穩,如踩棉花感覺,容易跌跤。
6.腦部病變在腦血管病例中,缺血性腦血管病比出血性腦血管病常見。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防治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治療,首先是要消除其病因,積極控製糖尿病:一些神經症狀可以通過治療逐步減輕、緩解,直至痊愈。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治療可以肌注維生素B1、維生素BATP等。還可配合理療及針灸,同時給予大劑量的維生素D1、B、B6和維生素E,口服。自發性疼痛嚴重者,止痛藥無效,可試用痛可寧、苯妥因鈉。另一部分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與血管病變有關,可用血管擴張劑,或采用中醫活血化淤的方法治療。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者,治療比較困難,但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減輕或緩解症狀。
預防:合並下肢、足神經病變時,穿鞋不要太緊,應避免外傷及感染。一旦確診為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應及時治療。在糖尿病控製比較滿意的情況下,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仍然可以發生或繼續發展,因此不要忽視這個問題。
何謂糖尿病性大血管病變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變是指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基底動脈、腎動脈、頸動脈等動脈的粥樣硬化。糖尿病病人的動脈硬化、冠心病和腦血管病變,均較非糖尿病病人高5倍。在歐美各國,70%一80%的糖尿病病人死於大血管病變,其中約有1/3死於冠心病,其特點是發病早,病情重。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性大血管病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以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最高。糖尿病腎動脈硬化導致的尿毒症,在糖尿病病人的死亡原因中,占有主要地位。可見糖尿病腎病與心血管病已成為威脅糖尿病病人的兩大合並症。此外,糖尿病並發腦血栓形成及腦動脈硬化也不少見,不一定造成死亡,但會留下後遺症。
由此可見,糖尿病性大血管病變所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故一定要控製糖尿病,應保持飯後血糖波動在180~200mg/dl,飲食中可適當增加植物油、禽類脂肪,限製豬油、牛油、羊油等動物脂肪的攝取,這些都是預防動脈硬化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