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取大椎(第七頸椎棘突下)、肺腧(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魚際(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合穀(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太淵(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等穴,每日針灸1次,或隔日針灸1次。適用於糖尿病出現口幹舌燥,煩渴多飲等上消症候。
3.取脾腧(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腧(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胰腧(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中脘(臍上4寸)、足三裏(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外1橫指處)、曲池(曲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肋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陽陵泉(肋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等穴,每日針灸1次,或隔日針灸1次,采用平補平瀉法。適用於糖尿病出現多食善饑,形體消瘦等中消症候。
4.取腎腧(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肝腧(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關元(臍下3寸)、三陰交(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麵後緣)、太溪(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然穀(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等穴,隔日針灸1次,留針20分鍾,采用補法。適用於糖尿病出現尿多尿頻,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下消症候。
患者針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進針時指力應均勻,進針後體位勿移動,防止折針、彎針等情況發生。
2.針灸手法不宜過重,針灸體位應舒適,饑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者,不宜針灸,以免暈針;體弱者不宜用強刺激,並盡可能采取臥位。
3.針灸小腹部穴位時,應在排空小便後進行,並應掌握適當的針灸方向和角度。
4.懷孕頭3個月,禁針腹下區;3個月以上者,禁針腹上、腹下區及腰底部。此外,凡能引起子宮收縮的腧穴,如合穀、三陰交、昆侖、至陰穴等,均不宜針灸。
5.針灸時應避開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發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針灸章門、期門等穴。
6.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者,不宜針灸。
7.針灸胸背穴位,尤其是針灸肺腧、膏肓、肩井等穴時,切勿刺之過深,以免發生氣胸,造成危險後果。
日光浴療法
日光浴治療作為環境治療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機製主要與日光中的紅外線和紫外線有關。日光照射可促進生物節律的正常化,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係統,使機體內環境穩定,能更好地適應外環境的變化。近年來發現,可見光對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有明顯的刺激作用。它能提高和加強高級神經活動與交感神經係統的興奮性,也可促進各種激素的分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以及應激能力、抗病能力和工作能力。研究表明,日光中紅外線對人體主要作用是溫熱刺激,所以又稱之為熱射線。這種熱射線能使深層組織的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心髒跳動有力,呼吸加深,使全身新陳代謝更加旺盛,細胞氧化過程加快,還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作用,因此能較好地消除照射部位的淤血,增強機體組織的營養,促進細胞再生,並通過血流加快,衝洗、帶走炎症組織的病理產物,從而對機能衰退的組織器官、慢性炎性病變及神經、肌肉痙攣有較好的療效,對各種痛症也有確切的療效。日光中的紫外線對人體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一係列的生物化學反應,所以又稱為化學線。紫外線最重要的效應是促進維生素D的形成而參與機體磷、鈣代謝。紫外線可使皮膚表層的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3,維生素D3入血液後在肝、腎兩髒中變成二羥維生素D3,爾後進入腸黏膜上皮內,特異性地促進食物中的鈣、磷在腸中的吸收;又在二羥維生素D2作用下,促進鈣在骨質的沉著,是預防與治療小兒佝僂病與成人骨質軟化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紫外線還可使細菌或病毒的核酸破壞,蛋白質離解變性,細胞內氧化酶失活,因而具有強大的殺菌能力。紫外線還可使人體皮膚獲得健康的黝黑色,皮膚表皮增厚,對外界的機械、化學或溫度刺激的抵抗力增強,皮膚的屏障作用提高。一些研究還發現,紫外線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促進白細胞與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交感神經的張力,促進腎上腺素以及皮質激素的釋放,並可提高肌肉運動的耐力,對人體具有良好的強壯作用。同時,紫外線還能激發髒器釋放前列腺素Ⅰ2(PGI2)及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質,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