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應注意哪些事項呢?
1.嚴格掌握禁忌症。凡中度或重度心髒病、全身性水腫、血友病、紫癜、咯血、白血病、高熱、全身劇烈抽搐或痙攣、高度神經質、活動性肺結核、婦女月經期、皮膚失去彈性、極度衰弱、醉酒、過度疲勞、過饑、過飽、過渴、全身性皮膚病,或吸拔部位有靜脈曲張、癌變、皮膚病、皮膚破損,或有外傷骨折,或孕婦腰骶部和腹部等均禁用拔罐療法。
2.拔罐療法對降低空腹血糖有明顯效果,治療時要防止皮膚燙傷或破潰,杜絕感染。治療期間還要按規定進食,限製飲食,多食蔬菜、豆製品及蛋白質、脂肪類食物。
3.須保暖避風,拔罐時,室內須保持溫暖,避開風口,防止受涼。拔罐的基本要求是穩、準、快,吸拔力的大小與扣罐的時機和速度、罐具大小和深度、罐內溫度等因素有關。在火力旺時扣罐、扣罐快、罐具深而大、罐內溫度高,則吸拔力大;反之則小。可根據需要靈活掌握,吸拔力不足則重新拔,吸拔力過大可重新拔或按照起罐法稍微放進一些空氣。
4.對易發生意外的患者取臥位和使用小罐。對初次拔罐治療及體弱、緊張、年老等易發生意外反應的患者,宜采取臥位,並選用小罐具,且拔罐數目要少。
5.注意詢問、觀察,出現異常應及時調整處理。拔罐期間注意詢問患者的感覺,觀察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反應。患者感覺拔罐部位發熱、發緊、發酸、涼氣外出、溫暖舒適、嗜眠入睡,為正常得氣現象:若感覺緊、痛較明顯或灼熱,應及時取下,拔罐後無感覺,為吸拔力不足,應重拔。患者有暈罐征兆,出現如頭暈、惡心、麵色蒼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脈細數等症狀時,應及時取下罐具,使患者平臥,取頭低腳高位。輕者喝些開水,靜臥片刻即可恢複;重者(如血壓下降過低、呼吸困難等),可用臥龍散或通關散少許吹入鼻中,打噴嚏數次後,一般可恢複,也可針灸百會、人中、少商、合穀等穴,或重灸關元、氣海、百會等穴。
氣候療法
糖尿病的病情變化與天氣變化有關,主要表現在許多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往往在冬季容易加重,也容易出現各種並發症。尤其氣候突然變冷,易使糖尿病反複或惡化。這是什麼原因呢?醫學家們通過較長時期的細心觀察發現,糖尿病患者在天氣突然變冷時,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引起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它能夠促進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增多,促進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增多,抑製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抑製胰島素的分泌,使本來血中就相對或絕對不足的胰島素水平顯得更低,從而使患者血糖升高,導致病情加重或不易控製。另一方麵的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島素,肌肉攝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身體產熱能不足,患者不耐嚴寒,加上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在冬季遇氣溫下降時。常易患感冒,也可導致病情反複加重。若治療不及時,則可誘發酮症酸中毒。寒冷還可引起血管收縮,血流減慢,這是發生糖尿病心腦血管並發症的重要誘因。寒冷也容易出現凍傷,是發生糖尿病足等並發症的重要誘因。但盡管在冬季,當氣溫變化不大時,患者可以逐漸適應,使病情相對穩定些。那麼糖尿病患者怎樣才能做到在冬季保持病情穩定呢?首先,在寒流襲擊,天氣突然變冷時,盡可能多呆在家中;如外出.可通過適當增加飲食量使機體產熱增多或增加衣著而保暖,減少熱能散失,從而避免寒冷對機體造成的影響,減少腎上腺素的分泌。其次,要注意適當調整降糖藥物,適當加量以增加機體胰島素分泌及增強體內胰島素濃度及敏感性,更好地對抗腎上腺素的過多分泌帶來的影響,使病情穩定。另外,特別強調患者平穩的血糖調節及體育鍛煉,盡可能通過各種措施使患者平時血糖就穩定在理想水平,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加強鍛煉身體,患者可從深秋開始堅持適當戶外運動,舒筋活血,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及抗寒能力。做到了以上三點,相信糖尿病患者在冬季也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過分炎熱的天氣同樣會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穩定,這時也應注意監測血糖,補充足夠的水分和注意電解質平衡。
下麵介紹兩種糖尿病心理平衡調理法:
1.情誌相勝法
中醫學五行學說中相克理論是情誌相勝法的基礎,其規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情誌配髒腑及五行屬性,悲屬肺金、怒屬肝木、思屬脾土、恐屬腎水、喜屬心火。因此,這五誌之間亦存在著相克規律。利用這五行相克規律,即用一種情誌去糾正相應所勝的情誌,便可有針對性地調節這種情誌過激引起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