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惡毒的複仇(1 / 2)

餘晨接管餘家後,黑暗的勢力也就順其自然到了他的手裏。

邪蠱教,是苗族的一個邪惡組織,邪蠱二字是邪惡蠱蟲術的縮寫,“蠱”字由皿蟲組成,本指生於器皿的蟲或器皿被蟲蛀壞,逐步引申,穀物腐敗所生的飛蛾以及通過其他物體變質而形成的蟲也被稱為“蠱”,蠱被認為具有變幻莫測的性質和非同尋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

想當初莫問剛到富州的時候,柳天寧就是中了某種蠱毒從四處尋醫問藥不能治愈,活活被折磨了數年之久。

造蠱者強調必須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日)聚置毒蟲,這是受了五月五日毒氣最盛的傳統觀念的影響,“蠱,多於端午日製之,乘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能致人於病、死。”

又:“多用蛇、蟲、蜈蚣之屬來製,如果無法解救時,一觸便可殺生。”

傳說中養蠱的方法、與《通誌》上一二載的相類似。《通誌》中所記載的,要用一百種蟲類,而夷人所要的隻有十二種。

在養蠱以前,要把正廳打掃得幹乾淨淨,全家老少都要洗過澡,誠心誠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點燭,對天地鬼神默默地禱告,然後在正廳的中央,挖一個大坑,埋藏一個大缸下去,缸要選擇口小腹大的,才便於加蓋,而且口越小,越看不見缸中的情形,人們越容易對缸中的東西發生恐怖,因恐怖而發生敬畏。

缸的口須理得和土一樣平,等到夏曆五月五日(端陽),到田野裏任意捉十二種爬蟲回來,不是端陽那天捉回來的爬蟲養不成蠱,將其放在缸中,然後把蓋子蓋住,這些爬蟲,通常是毒蛇、鱔魚、蜈蚣、青蛙、蠍、蚯蚓、大綠毛蟲、螳螂……

總之會飛的生物一律不要,四腳會跑的生物也不要,隻要一些有毒的爬蟲,這十二種爬蟲放入缸內以後,主人全家大小,於每夜入睡以後禱告一次,每日人未起床以前禱告一次。連續禱告一年,不可一日間斷,而且養蠱和禱告的時候,絕不可讓外人知道,要是讓外人知道了,自己養的蠱就會被巫師用妖法收去,為巫師使用,主人就會全家死盡,即使不被巫師收去,成蠱以後,也會加害主人。

一年之中那些爬蟲在缸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強大的吃弱小的,最後隻剩下一個,這個爬蟲吃了其他十一隻以後,自己也就改變了形態和顏色。

根據傳說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叫做“龍蠱”,形態與龍相似,大約是毒蛇、蜈蚣等長爬蟲所變成的,一種叫做“麒麟蠱”,形態恐怖至極,大約是青蛙、蜥蜴等短體爬蟲所變成的。

一年之後蠱已養成,主人便把這個缸挖出來,另外放在一個不通空氣、不透光線的秘密的屋子裏去藏著。

據說蠱喜歡吃的東西是人血、動物的鮮血,據說蠱的食量很大,魔力很高。

祭掃的時候,外人不得參加,消息不可泄漏,否則又有身家性命的危險。除了聚蟲互咬一法外,各種特殊的毒蠱又分別有特殊的製造方法。

如此看來,蠱應是一種極為恐怖的東西,其實不然,有些蠱對自己的女主人十分忠誠,傳說在雪嶺山脈的一個部族裏,所有女孩子到了12歲都要飼養一隻屬於自己的變種蠱蟲,這隻蠱蟲從此就是女孩子的守護者,隻要女孩子受到外界侵擾,蠱蟲就會出現搭救主人,當女主人死亡之後,蠱蟲也隨之死去,不管是善良的蠱蟲,還是惡毒的蠱蟲,都是特殊時代產生的特定事物,雖然在今天,蠱術還在某些地區內小範圍傳播,但它已經逐漸被文明社會所摒棄,但有一點非常重要,蠱術是中國幾千年曆史的一個見證,他將被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明流傳下來。

而餘晨控製的這個邪蠱教,就是由幾十個蠱蟲巫師組成,而且,邪蠱教從領袖到下麵的成員,全都是女人,年齡最大的大約130多歲,最小的十二歲。

放蠱是一種古老的黑巫術,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

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左傳》中就有關於蠱的記載,宋人鄭樵所著《通誌六書》裏甚至記錄了製造蠱毒的方法,大意是說,將各種毒蟲集中在同一器皿之中,任其互相襲擊與吞食,最後存活下來的就是蠱,即毒蟲之王。

曆朝曆代官府都針對製造蠱毒行為有非常嚴厲的刑律,故放蠱巫術完全處於秘密狀態,曆代誌書史記,關於蠱毒的記錄數量雖然不少,總是寥寥數語,並且語焉不詳,這就使蠱婆(草鬼婆)與蠱毒變得更加詭秘。

《乾州廳誌》記:“苗婦能巫蠱殺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於外則蠱蛇食五體,放於內則食五髒。被放之人,或痛楚難堪,或形神蕭索,或風鳴於皮皋,或氣脹於胸膛,皆致人於死之術也。”